比富?比穷? Y\/gU8w/
zjX7C~h^Q
以前听说在学校里学生是怎样的相互攀比,从中学到大学,到硕士到博士,都有相互攀比的现象,校园攀比之风愈演愈烈,从最初的压岁钱到送礼到品牌服装到手机甚至比到了私家车,于是就有了大批的所谓学者评论家就站出来呼吁如何去消除攀比。他们的呼吁无非是呼吁不要比富而已,无可否认,人都是有虚荣心的,想消除攀比,除非你去消除贫富差距。然而我现在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攀比,也许你不相信,那就是“比穷”。 1ywU@].6J]
开学后不久,纷纷看到学生们写“勤工助学”岗位,“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等等的申请书。但是要想获得这些批准,其中有这么一个条件,那就是你的家庭必须足够的穷,于是,穷的理由就写出了一大堆,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申请到他们所需要的项目和帮助,才能够维持他们继续完成学业。当然我并不是怀疑这些学生写的理由的真伪,恰恰相反,我是认为这些学生写的理由全都是真的。因为,只要是明眼的人想一想就会知道,现在的大学生,有多少的人是来自农村,有多少的人是交不起高额的大学学费的 。 +zOOdSFk.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一个到了让学生相互“比穷”的地步呢?我想主要原因无非是中国教育的产业化所造成的。教育产业化是新近中国教育界的新口号,相对于以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教育产业化是最有争议的计划,受到的质疑和批评也最多。其实相对于单纯的教育产业化,其实西方国家也在搞,但是为什么在西方就行,而在中国就不行呢,我们中国人有时候都喜欢说“有中国特色”,喜欢说“国情”,然而在这个节骨眼上却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w5~i^x
教育产业化了,贫困学生怎么办? %m? l ?? =
Rc"^oS
教育部在产业化问题上,对中国的贫富差距并没有真正调查就盲目将产业化纳入工作重点,而忽视了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家庭的承受能力。教育就是教书育人,而不是赚钱,产业化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上学,而不是让更多的人上不起学,而恰恰是这一点被忽略了,片面的强调经济利益,而对社会利益的功能却在弱化。虽然教育部也提出可以勤工俭学,助学贷款,奖学金等等优惠政策来试图证明其计划的无懈可击,但这些政策却是严重脱离中国现实情况的一相情愿。 D>T],3U(H
” “勤工俭学”,谈何容易。尚且不说中国大量的失业人口,即使应届大学毕业生都工作难找,何况在校生,即使找到工作,以收入来看,也是微乎其微。而教育部却对此现实情况见而不视,一面鼓吹勤工俭学,却没有与之配套的计划跟进,勤工俭学犹如水中捞月。 橏 6噟?獴 K3$`
Kv>I
“助学贷款”,又难之又难。且不说苛刻的货款条件,单就这贷款计划本身可操作性就十分困难,许多学生根本无力担保,学校又不能有所作为,而学校又认钱不认人。而每年又有多少学生能够得到货款,这些人又占多少比例,至今没有准确统计。如果贷不到钱,学校又不能做到先上学后交学费,而还款期限又不能做到灵活使用,助学贷款犹如空中楼阁。 _94s(~g:
w奖学金更不用说了,一个班最多就就那么一个人的名额而已,那些所谓的人民奖学金其实也不过是学生学费的“多还少补”而已。这些所谓的助学措施,就好象是一个人给了一个小孩子一巴掌,然后又给他一颗糖就他别哭一样。当然,我们也不可以否认国家,学校的这些措施在帮助贫困学生方面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在教育已经被“产业化”的事实中,因为“木已成舟”了嘛。只能弥补。 Z&yaSB
也许现在有很多人在缅怀当年的旧梦,因为那个年代,念大学是不要学费的,所以那时候的学生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念书机会,那时候的大学生也比现在的学生数值要高得多。而产业化了的大学教育则是大批的学生涌进大学校园,大学教育质量严重下滑。虽然教育部 的意思是让更多的人能有“”书”读,但是数量和质量都因该兼顾啊,又怎么能为了数量而放弃质量呢。我们都知道“宁精勿滥”的道理,但是做起来却又是那么的难。 q{4|Kpx@
再说教育免费应该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之一,人民连一个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又如何谈其他的平等呢。特别是贫困的大学生,每年又有多少贫困大学生因为学费问题而被拒之大学门外呢?虽然也都说有“绿色通道”,也都说“绝对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退学”,但是我想那也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 %I4zQiJ%
再看看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据一份报道说远在1993年就有提出过“教育投入在本世纪末(20世纪)达到占GDP4%的水平,当然后来自然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未曾完成,再看看世界现在的平均水平则是GDP的5.1%,而美国是GDP的7%之多,而我们还是在2%强这个圈圈里打滚,折腾来折腾去连个世界水平都没,难道经济建设比更长远的教育建设重要吗?虽然也都说经济建设是基础,但是要是看长远发展,我想教育那也是绝对不可或却的。 f!GHEhQ9
在清朝的时候曾经有这么一本书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而我现在却看到的是“教育目睹之怪现象”,学生比什么都好,就是不要“比穷”,因为这样让人看了真的心酸,倘若这样,我宁可看到他们相互攀比富,因为有富可比,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遗憾的是他们连攀比富的机会都没有。做为一个在校的大学生,我能做的实在有限,最多也就能在说说不费力的话,发发牢骚,有的只是一点点想看到的希望,就是以后不要再看到学生“比穷”了,国家的教育不要再“产业化”了。这样到底何时才算到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