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客户端MAC地址控制 ~eZ]LW])  
iptables squid相结合的方法  !gm@QO cF  
 >1qum'   
Linux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具有服务稳定、功能强大的特点。自Linux 2.4内核以来,其中又内置了NetFilter包过滤架构。它从而具有强大的数据包过滤功能,保证用作软件路由器时更得心应手。例如,很多中小企业使用 Linux软件路由器将内部网络接入Internet,其效果并不比某些专有系统逊色,而且在功能定制、应用扩展等方面更有优势。  z',f'3+  
  xrZzfg  
在接入Internet中,不同的用户应当拥有不同的权限,为了防止权限盗用问题,对用户的识别非常重要。目前,常见的识别方法有用户名/密码识别、用户IP地址识别和用户网卡物理地址(MAC地址)识别等。  M?d (-en  
 }Ip1|Gj  
基于用户名/密码的认证是传统的识别方法。它在管理和使用上都比较繁琐,客户端也需要进行配置,大部分办公用户不能独立完成此类配置,对密码的保护也不够。这种方法往往是既加重了网络管理员的负担,又达不到认证的目的。  ]IclA6  
 vn+~P9SHQ  
IP地址识别虽然可以做到客户端零设置,但是由于IP地址修改方便,无法杜绝IP地址盗用的情况,所以基本无安全性可言。  :caXQ)  
 ri2`M\;gt  
再来看网卡的物理地址。由于普通用户无法修改网卡的MAC地址,并且它和IP地址一样都是惟一的,完全可以用来识别用户,不需要客户端进行任何配置。即便是网络发生了变化,如扩容、改建等,导致客户端IP地址或用户名改变也不会影响到MAC地址。因此,通过判断客户端MAC地址的方法来识别用户,实现所谓的透明认证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选择。  +gyGA/5:d$  
 M9QYYo@  
下面我们来讨论当Linux被用作Internet网关,并集成代理服务时的MAC地址透明认证方法。目前,通过MAC地址识别用户的方法主要有使用iptables的mac匹配模块、使用代理服务器自身的mac地址检查功能和利用静态ARP表进行控制三种。  to{7B7t>q  
 >g;995tG  
 + MtxS l  
 7<*,O&![|  
使用iptables的MAC匹配模块 JA$RY  
 S-[S?&c`  
 lt("yqBu  
在Linux 2.4内核中,包过滤模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完全由内核控制,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控制内核包过滤的工具,也用iptables取代了 ipchains。在iptables的标准发布中,就带有MAC地址匹配的模块。我们可以通过iptables -m mac 命令来装载它。  ATWa/"l(H-  
 nh]HEG0CZJ  
假设局域网通过一Linux网关接入Internet,我们为拥有上网权限的A用户分配了IP地址192.168.1.25/32,其MAC地址为00: 02:01:50:bb:53。根据TCP/IP原理,最终封装后的IP数据包实际上有一个包含网卡MAC地址的字段。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检查这一字段来达到防止盗用IP的目的。在这个例子中,就是在Linux网关上检查来自192.168.1.25/32的包,看看这些包的MAC地址是不是00:02: 01:50:bb:53。具体命令如下:  eMLcmZJR  
 &X6hOc:``\  
# 设置PREROUTING链的默认规则为丢弃,以禁止所有包通过。iptables -t nat -P PREROUTING DROP# 检查IP地址为192.168.1.25/32的用户的MAC地址。如果与指定的MAC地址不匹配,说明源自192.168.1.25的包并不是从该网卡上发出的,即是非法用户,就应当丢弃这些包。iptables -t nat -A PREROUTING -s 192.168.1.25 -m mac -mac-source ! 00:02:01:50:bb:53 -j DROP# 如果MAC地址匹配,包才能到达这里,并被允许通过。iptables -t nat -A PREROUTING -s 192.168.1.25 -j ACCEPT a0jzt!ci  
 	ydTd.`  
 Gn %"B6  
 (]nX:t  
这样,即使有一个未授权用户B自己设置了IP地址为192.168.1.25(由于本机设置始终优先于DHCP,所以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当包通过网关时由于MAC地址不匹配,他仍然不能拥有A用户的权限。这样就达到了识别用户的目的。  Hva/C{Y  
 Ftdx+\O_i&  
 %,+&Kl
I  
 z.~jqxA9  
使用代理服务器自身的MAC地址检查功能 (j-_iOQ]i+  
 '-BD.^!!  
 ,YBe|3  
Linux 下使用较多的代理服务器是Squid和Socks5。此处以Squid为例,说明如何检查客户端MAC地址。由于Squid的RPM发布版通常没有启用这一特性,这种版本使用MAC匹配会提示错误的acl类型,所以我们必须手工编译源代码。首先下载squid-2.x-src.tar.gz,然后用tar xvfz squid....tar.gz命令解开源代码,并进入展开后的子目录,用./configure配置编译选项。除了启用自己需要的特性外,再加上参数 -enable-arp-acl,即允许设置acl(Access Control List)为arp(MAC地址匹配)方式。然后执行make, make install。  _l+8[\v  
 GP(ze-Yp  
安装完成后,就可以修改squid.conf来匹配MAC地址了,如下所示:  hvc3n>
Y[}  
 YCq:]   
# 设置一个accept_group列表,该用户的MAC地址为00:02:01:50:bb:53。acl access_group arp 00:02:01:50:bb:53# 根据最低安全要求,设置all列表,包含源IP地址为0/0,即所有用户。acl all src 0/0 # 允许accept_group组正常访问 http_access allow accept_group # 禁止其他所有未经授权的访问 http_access deny all eGLB,29g  
 
fCbd]X  
 -Rwx`=6tV  
 Ae;mU[MK/  
启动Squid,并配置正确的缓存目录和端口转发。  iHT=ROL  
 q $=[v  
当Squid 收到请求时,无论请求用户来自哪个IP地址或主机,它都会检查其MAC地址,并且只允许MAC地址为00:02:01:50:bb:53的请求通过。这样也可以实现客户端零配置的用户识别。对于使用iptables + Squid做透明代理的Linux网关来说,可以选择iptables或Squid来识别用户。  j6E|j>@u  
 ^x2@KMKXZ  
 Ki>XLX,er=  
 25;(`Td5  
利用静态ARP表进行控制 2Z-QVwa*U
  
 3*E]
:l_  
 &W}6Xg(  
我们知道,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转换协议)被当作底层协议,用于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在以太网中,所有对IP的访问最终都转化为对网卡MAC地址的访问。  mgTzwE_\  
 MnP+L'|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主机A的ARP列表中,到主机B的IP地址与MAC地址对应不正确,由A发往B数据包就会发向错误的MAC地址,当然无法顺利到达B,结果是A与B根本不能进行通信。Linux可以通过arp命令控制ARP转换,即IP到MAC的转换。因此,也能利用这一功能对用户MAC地址进行匹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arp命令的用法。  T930tX6"h  
 %R<xe.X  
输入arp将显示当前所有ARP转换记录,类似于这样:  8<{i=V*x4  
 \cdns;  
 T0@$6&b%\z  
 *mkVk7]c  
Address HWtype HWaddress Flags Mask Iface  WFTwFm6  
www.myhome.net ether 00:06:29:57:16:F5 C eth0  NpxgF<G  
218.200.80.177 ether 00:01:30:F4:32:40 C eth1  s	&f\gp1  
ntc9.myhome.net ether 00:02:1E:F1:92:C2 C eth0  w8bvqTQ  
192.168.1.25 ether 00:02:1E:F1:92:C2 C eth0  *#1J  
 nE56A#,Q,  
 AYAbq}'Yt  
 p~v0pi   
由此可以看到,当前系统保留的IP地址与MAC地址一一对应,并指明了硬件类型(Hwtype)和通信所使用的接口(Iface)。不过这些都是动态生成的,无需手工干预。我们要做的恰恰是手工干预这一过程。  P9x':I$  
 
D,()e^o  
我们需要用到arp命令的另一重要功能,就是手工更改这一对应关系。此外,该命令还可以读取文本文件中的ARP记录,其默认文件是/etc/ethers。也就是说,当输入ARP-f的时候,系统就会读取/etc/ethers这个文件,并以其中的项目取代系统当前的ARP记录。假设/etc/ethers 文件内容如下:  {mB!mbr
  
 }S;A%gYm  
192.168.1.25 00:02:01:50:bb:53 K,,'{j2#f  
 qFI19`?8E  
 ?z0W1a  
 yG^pND>_df  
然后执行命令arp -f。  V}ls|B$Y  
 t)mc~M9w  
这时,我们查看系统ARP表,会发现无论192.168.0.25原来对应的MAC地址是什么,都会被新的所取代:  \x|8  
 QabLMq@n`  
 wlEK"kKU  
 >[ g=G  
Address HWtype HWaddress Flags Mask Iface  U_RWqKL  
www.myhome.net ether 00:06:29:57:16:F5 C eth0  |-HNHUF  
218.200.80.177 ether 00:01:30:F4:32:40 C eth1  z 'V$)U$f  
ntc9.myhome.net ether 00:02:1E:F1:92:C2 C eth0  .vie#,la  
192.168.1.25 ether 00:02:01:50:bb:53 C eth0  A6
Rw LX  
 +i[vJRLxl~  
 z0UtKE^b  
 +~sqv?8  
此时,本机发往192.168.1.25的数据包目标MAC地址将由原来的00:02:1E:F1:92:C2改为00:02:01:50:bb:53。显然,如果192.168.1.25所在网卡的MAC地址并非00:02:01:50:bb:53,数据包就无法到达正确的目的地,那么它们也就无法通信了。这样也达到了识别非法用户的目的。  dU2:H}  
 fRHzY?n9;  
当然,控制MAC地址的方法还不止这些,例如可以利用交换机的端口管理功能识别用户。根据交换机的原理,它是直接将数据发送到相应端口,那么就必须保有一个数据库,包含所有端口所连网卡的MAC地址,由此可见,控制每个端口使用的MAC地址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大部分中高端交换机如3Com SuperStack系列等,都具有这种功能。具体操作与交换机型号有关,这里就不赘述。  
QQt4pDir>  
 ?XV3Y3	  
最后,提醒一下,MAC地址控制并非绝对保险。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解不开的密码一样,所谓安全都是相对于特定的环境而言。现在,很多网卡都支持MAC地址的软件修改,Linux和Windows本身也都有办法修改这一物理地址。不过由于这种方式相对稳定,摒弃了繁琐的客户端设置,对用户完全透明,而且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