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 3292阅读
  • 0回复

[广西]桂西北:古寨里的隐世生活

发帖
5
铜板
693
人品值
30
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0
信誉值
0
金币
0
所在楼道
    桂西北是指桂林龙胜县、柳州三江县与贵州东北部以及湖南西南部交界的地方。那里是云贵高原的边沿,山高水清,不但景色秀美,还有众多的民族风情:吊脚木楼、梯田、风雨桥、鼓楼……瑶族、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在那里。可是因为交通的不便,他们的日子不为人知。    


    第一天 

    桂林—金坑大寨—田头寨 

    金坑大寨属于红瑶,寨子和旁边的金坑梯田都建在半山腰上,一条古老的石板路过去是这几个寨子通向外界的惟一通道。 

    从和平乡转乘龙胜到大寨的中巴车,沿着峡谷颠簸而上。路边是从猫儿山流下的清澈小溪和飞流直下的瀑布,峡谷两边遍布梯田。大约下午两点半的时候,我们在大寨的停车场下了车,行李被售票处前穿着艳丽民族服装的瑶族中年妇女装进背篓 

    大寨村是金坑这个地方较大的寨子,由大寨、田头、壮界、新寨等五个寨子组成,它们被满是梯田的大山包围着。村子有400多人,都是红瑶。 

    据说,他们是五百多年前从一个叫“通大坪”的地方搬来此地居住的。那个叫“通大坪”的地方原先有一棵年年开花的松树,红瑶的先民在那里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树被别族弄死了,他们的田地从此就没有了收成。 

    为了生存,他们被迫迁到这里。后来人口越来越多,地也开恳得越来越多,就有了今天的金坑梯田。 

    红瑶是瑶族的一支,因妇女外衣花纹图案以粉红色为主而得名。大寨的红瑶男人已基本没有什么服饰特点了,中老年妇女依旧有穿传统服饰的习惯—粉红色的上衣、黑色的百折裙,非常的艳丽妩媚。 那里的女子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挑花、刺绣和织布,从嫁衣到婚后全家人的衣服都出自红瑶女子勤劳的双手。 




    第二天

    金坑大寨—平安寨—龙脊 

    龙脊是指龙胜县和平乡东北猫儿山山脉的西南段,因山脉如龙的脊背而得名。山脉左边是桑江,右面是壮族和瑶族先人开凿的梯田,被后人称为龙脊梯田。它主要属于三个古老的寨子—龙脊寨、平安寨,以及金坑大寨。 

    田头寨是从大寨分出来的一个小寨子,位于大寨村右边的山坡上,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住得很分散。从田头寨到平安约七公里,步行约四个小时,梯田总是在脚下。 

    过了雨兰水库就可以远远望见平安寨了,只见错落有序的吊脚楼被大片的梯田包围着。寨子有100多户人家,全部是壮族。据说他们在此居住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几百年来,平安村的先民们在金江河畔的龙脊山坡上开垦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梯田,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梯田群。 

    吃过晚饭,我们继续前往距平安约2公里的龙脊寨。龙背寨是这一带最老的村子,平安和金竹的壮族就是从这个村子分出去的。村子从上往下分为廖家寨、潘家寨和侯家寨。廖家寨最大,也最老。据说初来的时候是三兄弟,其中两兄弟嫌这里太荒蛮,搬去其它地方居住了。剩下的一个在这里开垦梯田,逐渐发展起来。传说村中风雨桥上的青石板“三鱼同首”的石刻,是三兄弟分手的时候留下的相认符号。 

    村中的建筑全为依山而建的吊脚木楼,大多数房子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所以被称为古壮寨。吊脚楼背靠山坡,前面用木柱支起,木柱下用石块砌一层地基,用以填平山的斜坡所造成的不平,有的干脆就把木柱撑在山坡的大石头上。过去的老吊脚楼基本都是两层,一层放农具、养牛、猪,楼上住人,房子中间有火塘,是全家人活动的地方,有的还有阳台。每个吊脚楼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既干净卫生,又安全防盗。夜晚关上大门很少有人能进来,壮人家庭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在吊脚楼里进行。 

    由于山上石头多,村中的道路、桥梁、房屋的地基、各种用具都和石头分不开,甚至连寨门也是用修饰得极好的长条石搭建而成的。更少见的是村中有个叫太平清缸的、用石板拼起的方形水缸,水缸用厚约10多厘米的石板拼成,长约1.6米,宽、高约有1米,四角还饰有青蛙、螃蟹石雕。我费了半天劲儿也没有搞清楚,一百多年前的壮人是用什么办法把这些薄石板拼在一起又不漏水的。寨中居民每年旱季都要挑水倒入缸中以防旱灾和火灾,而村中举行重大的祭祀,也都要在缸前进行,这口太平清缸似乎对龙脊村有某种象征意义。 

    村中男人至今还穿着对襟的土布褂子,女人穿白色有花边的上衣,头上包裹着较大的花头巾。几乎每家都自己用米做一种度数很低的酒,酿酒的方式很原始。酒有点儿甜,但很好喝,有点儿像酒酿,当地人称为“水酒”。



    第三天

    龙脊—程阳桥 

    侗族是个靠水而居的民族,在水边居住就要架桥,因此,千百年来造就了他们不用一钉架桥的精湛工艺。侗乡的桥称风雨桥,这是种用木头的榫卯结构架起的桥,上面盖有瓦顶遮蔽风雨,所以称风雨桥。三江县程阳寨前的程阳永济风雨桥是这种架桥艺术的典范,不但规模大,而且工艺精湛。 

    在三江县城吃了碗米粉,就上了去林溪的中巴车。由于车子每半小时一趟,车上人很少。半个小时后看到有水车在路边的河里慢悠悠地转,同行的当地人告诉我马上要到程阳桥了。 

    程阳桥约建于1920年,长64.4米,宽3.4米,高10.6米,是三江最大的风雨桥。据桥边马安屯的老人讲,建这座桥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是由程阳八寨的村民集资兴建的。 

    桥面由木板铺成,隔不远就有一条粗大的圆支撑,两边有木栏杆。从桥面看桥顶,横七竖八大大小小的木方子、木梁贯穿其中,结构非常复杂,看得人眼花缭乱。这些令人眼花的木结构都是利用榫卯连在一起的,非常结实,极有美感。桥上有5个3层的桥楼,分别立在桥下5个石砌六边形的桥墩上,桥墩迎水面和泄水面都设计成尖形,以便减小阻力,利于洪水下泄,这种设计使程阳桥近百年都没有被洪水冲垮。 

    桥下的程阳河边有几个水车,迈着古老的慢步在一竹桶一竹桶地把清澈的河水装进竹制的导水渠,浇灌着河边开满油菜花的田地。侗人们利用水车的历史很久远了,这种利用水力灌溉的古老方法,在程阳桥边的古老村寨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过桥后沿着石板路前行,就是程阳八寨的第一个寨子马安屯。在马安鼓楼里,几个还没有开始农忙的老人们围着火塘闲坐聊天,看有外人进来,就热情地招呼坐下。 

    程阳八寨的侗人大多数都是由江西迁来的,在这里居住的历史有六百年左右。寨子保存着较纯正的侗族生活方式,妇女着蓝黑色上衣和百折裙,头上喜欢包白色头巾。正月初七、初八,八个寨子会有抱花炮的活动。 

    程阳河像条飘带一样绕着程阳侗人居住的这块土地,平整的水田包围着星星散散的灰黑色的村寨一直到左边的山脚下。

    第四天

    程阳桥—岜团 

    从距程阳桥不远的黄排坐上去岜团的班车,到岜团时已是下午4点多了。刚下车就听到芦笙的声音,感觉真是到了侗乡了。 

    芦笙是侗族人最爱的乐器,每逢节日侗族男子都要吹“芦笙踩堂”庆祝。芦笙是种竹制的简单乐器,小的只有二十多厘米长,大的有两米多高,小的是高音,大的是低音,音调也比较简单。吹芦笙的时候侗人神情严肃庄重,似乎在举行什么仪式一样。 

    走进村中,一大群小孩吹着芦笙围着我们。原来这是做芦笙的季节,独峒乡的很多村子都请人做芦笙,彻夜练习,准备参加乡上两年一次的芦笙大赛。村中鼓楼里摆满了芦笙,还有师父在不停地做。鼓楼前的广场上,大人们在庄严地吹着,小孩子们也拿着小芦笙到处跑,整个村中飘扬着芦笙的声音。 

    岜团村最有名的是一座人畜分开走的古风雨桥,在村前的岜团河上。风雨桥比程阳桥要小点儿,只有三个桥楼。但历史比程阳桥早10年,建于1910年。最独特的是它人畜分开走的设计,这在侗乡风雨桥里是惟一的。人走的桥面较宽,要高出牛走的半米多。牛走的较窄,只有不到2米宽,两条道之间有木板隔开,这样使人走的桥体很干净,避免了牛屎之类的东西落在桥上。桥体很古老,里面的设施也比程阳桥讲究,程阳桥上的条凳是站在桥上就可以坐下,这里的要从桥面上到高出桥面半米多的木板铺起的台子上,台子的三边再用厚木板架起条凳,坐在那里乘凉不碍行人走路。 

    寨子有近千人,由吴姓、杨姓组成。据说吴姓本姓“吞”,原籍江苏。古时候吴姓的祖先做大官,为了给当时较穷的江西免钱粮,和皇帝玩文字游戏,每天让皇帝写一个字,最后拼成一句“江西免钱粮”的话。江西的钱粮免没免就不知道了,他却被皇帝把“口”字给放到“天”上,就姓吴了,还给贬到福建,又从福建迁来这里居住。村民们也说不出祖先来岜团居住有多少年了,只是说:“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离开岜团的时候天已黑了,我们坐上了去独峒的车。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欢迎提供真实交流,考虑发帖者的感受
认证码:
验证问题:
3+5=?,请输入中文答案:八 正确答案: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