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浙江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开始实施。《方案》中对“助研经费”的来源是这样规定的:研究生助学金由学校、学院、导师共同筹资,其中一部分由研究生导师提供;导师的资助额度随着当年招生人数的增加而递增。根据《方案》,浙大同时还出台了《研究生教育扶植基金管理办法》,并规定此基金用于支持指导教师招收第一名研究生所支付的费用,即每位导师每年只能申请带一名硕士生和一名博士生的扶植基金,多招则由导师自己出经费。
于是,这一改革的结果变为:教授要多招学生,需要自己出“助研经费”。
那么,这笔经费到底该不该出?又该不该由教授们自掏腰包?
人文学科:应根据学科差加以区分
浙大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包伟民在改革方案出台之后曾公开发表“告考生声明”,表示因自己无力提供“助研经费”而拒收研究生。包伟民表示,其实今年的生源相当不错,自己也觉得非常遗憾。说,在人文学科中,无法形成所谓的助研关系,即使有,也是针对那些少量的、比较特殊的研究题目,比如一些社会调查等。
包伟民对记者说,人文学科的老师根本就不应该出这笔经费。比如北京大学出台的改革方案就规定:文史哲三个学科不需要导师给学生提供“助研经费”;华东师范大学即将出台的改革方案也规定:历史学招收的硕士不需要导师提供“助研经费”,招收的第一名博士同样不需要导师提供“助研经费”,而第二名博士则可以申请补助。
浙大人文学院传播所广告研究室教授胡晓云也认同“基础类人文学科不应提供‘助研经费’”的观点。认为,这些学科中大部分没有科研经费,难道要老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钱来给学生?不过她同时表示,广告学之类的应用性学科,导师把学生纳入研究团队,应该给学生报酬,在这种情况下出“助研经费”是必要的。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副所长徐亮教授担心通过这样的改革把目前一些冷僻专业淘汰掉。有些专业虽然目前还没显示出多大功效,但可能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却很有用,很多人文学科如文学、历史等就符合此种情况。“历史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如果按目前自然淘汰的方法,这个学科就很可能被淘汰。倘若中国的大学没有了历史专业,将会怎样?”徐亮忧虑地说。
社会学科:方向,但要更稳妥
浙大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首先肯定了改革的大方向。但他认为,过去导师招生,都是国家出钱,搭国家的便车,在招生数量上没有有效约束;改革后,让导师出部分费用,有利于建立一种有效机制,约束导师们享受“免费午餐”的扩招行为,实现“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的要求。
史晋川说,由于社会学科不仅包含理论研究,也涉应用实践,所以社会学科的导师一般都能争取到经费;而这些能够长期拿到经费的导师,在多年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已与学生形成了很好的合作和互动关系,研究生已成为他们的科研助手,因此他们给研究生一些经费,既正常又可行。
史晋川还介绍道,经济学院在学校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本院特点又作了一些具体规定并获学校通过。该院规定,每年为每个导师的一名硕士及一名博士出“助研经费”,即给他们保底一人,如果导师招第二名硕士生或博士生,还可以到学校去申请扶植基金。
史晋川建议学校针对不同学科的情况,对《方案》进行一些调整,或许这样做可以使改革更加平缓一些,既免除了老师的后顾之忧,也可以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工程学科:方案可以接受
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潘晓弘告诉记者,工科的情况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工科比其他学科的科研项目多,导师和研究生是这些项目的主要研究力量;对工科学生而言,参与科研项目也是提高个人能力的必要手段。
潘晓弘说:“过去,我们拿到‘863’项目,做预算时直接把经费中20%的比例划给学生作劳务费了。导师们普遍认为,给研究生提供经费是合理的,因此工科的导师对于改革方案基本持认可态度,其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老师应提供给学生经费的比例。”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现行的实施办法,是给老师以最大的发言权:他们将研究生的课业分为课程和论文两个阶段,并在课程阶段为每位研究生从导师那里可获得的经费规定了一个下限。在此基础上,导师按照学生表现的好坏自由分配手中经费。
传统师生关系在改变
在这场争论的背后,记者发现传统的师生关系理念正受到强烈冲击。
浙大新闻系研一学生孟焕良和姚一娴告诉记者,跟着老师做课题,即使老师不给经费,她们也很愿意,因为研究生应以锻炼和提高研究能力为主,这不仅有助于自己的进步和提高,也有助于将来就业。她们还说,在自己心里,学生跟导师之间是很单纯的师生关系,如果与金钱挂钩,就会感到师生关系被庸俗化了,内心很别扭。
胡晓云也认为这场改革涉及的观念问题一时很难转变。有的导师并不是拿不出经费,而是因为这一改革与过去的常规思维有偏差。过去,老师们都认为带学生、教学生是老师在奉献自己的知识和心血,而现在却突然演变为老师收学生反要自掏腰包,从心理上难以接受。
史晋川认为,在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师生已不再是那种简单的“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关系,或者说至少有部分已经发生了质变。他认为,应该把师生关系成在一定程度上平等的研究合作者和合作伙伴。他举例说,国内很多杂志中论文作者的数量越来越多。有些论文即使是导师单独署名发表的,但在文献的搜集、资料的整理以及模型的数据计算等方,研究生也做了大量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导师适当付给研究生一定的科研津贴或报酬,理所应当。 e01ep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