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被 石经院旗杆 从 口- 格 子 楼 移动到本区(2007-09-05)
—
(! 8y~n1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许多诗都有很大的影响,这里要评的是影响“最大”的十首诗,而并不是最好的十首诗。因为要影响大,除了要写得好之外,还必须通俗易懂、易记。
K,6{c^qf >oN Wf 第一首,李白的《静夜思》。
N{}8Zh4op r/@ Wn P#MUS_x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NHQoP&OG yVQW|D0,j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YS@TQ? *Z\AO'h=Z 提到思乡,诗仙的这首诗是所有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第一时间想起的。这首诗明白如话,读起来琅琅上口,表达的是人们普遍共鸣的思乡之情,所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炎黄子孙最熟悉的古典诗歌。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R!
n7g8I% _#Lq~02 % 第二首,孟郊的《游子吟》
]t~'wL#Z t%O)Ti `\P1Ff@z0 bPif"dhHe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Ec9.#U/ c[V.j+Iy#^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I5Ty@J# pN_%>v"o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JA>np ujl?!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母爱。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被广为传颂.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9KB}?~Nx4 y>:U&P^ 第三首,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A5n6*A7 w ~"%&SNN E^gN]Z"O BR-wL3x
b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S1MxZhbP u\MxQIo'u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p464 db=S*LUbl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Y,^vzX6 9~$E+m(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q5|If H |7XfM 白居易的这首诗尤以第二句最为有名,影响最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激励了多少辈中国人奋发向前,人不死,奋斗不止。其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堪称绝唱。
R^=v&c{@ ay||yn: 第四首,曹植的《七步诗》。
u.G aMl4 ( Um4DVg5 wv\V&U$ $iMLT8U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0rQr#0` KX3A|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lWd@ x%O6/rl 这首诗连同这个典故,都广为中国人熟知。曹植运用了十分贴切、浅显生动的比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因此逃过一劫。每当再出现兄弟相争时,中国人都会想起这首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QhLgFu 19-V;F@; 第五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I<XYLe[_S bo@
?`5 fP6. QC!SgV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FV3[7w=D\ :>o0zG[;f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o. !#1 Ycx}FYTY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也激励着中国人昂扬向上。
A|]#b?- 'x<oILOG 第六首,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nGc9h Zy.ls&<: (2QfH$HEk >qOj^WO~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l!KPgRw kj.9\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fBh/$ Hq,@j{($ 此诗写游子思乡怀亲。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中国人所特有的佳节思亲就来源于此。
qJf\,7mi h{H*k#> 第七首,《诗经》的第一首,《关雎》。
Fq!_VF^r w
El- CEBG9[| |W$|og'wC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61_-G#W tZVs0eVF<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c0LRO }%jpqip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1X`,7B@pz =kzp$ i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hQ!59 j_~mP>el)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N~Fa &['x+vL9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ZBFn km][QEXs%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ggitUQ+t;G 6O.kKhk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meY[!"X ;Zj(**#H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R&c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