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你做了什么事,会觉得心虚?” @q K]JK
`@[l\.Vt:
你会如何作答? LL&ud_Y
9lf*O0Z&n
最近,网上盛传一篇文章,作者说:“读研究生,让我心虚!” 6{q;1-8j+j
vT|`%~Be
在这篇题为《真不好意思,我是研究生》的文章中,作者写道:“一直都不太愿意提起我的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这不是谦虚,是有点心虚。” HPrq1QpK
q:I$EpKf?Q
文章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网上跟帖一片。许多在读或已毕业的研究生现身说法,呼应文章作者的观点。 j 5Qo*p
{7*>Cv}
谈及这一话题,记者的惊讶引来一位研究生朋友的“嘲笑”:“其实原因很简单嘛!现在的学校像养鸡场一样,流水线式大批量生产研究生,质量下降是必然的。” kb71q:[
!b8uLjd;
另一位补充道:“现在的硕士生相当于三年前的本科生。” YEv%C|l
~#R9i^Y
■为什么读研? 'JieIKu
C|MQ
$~5:w
●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COZi;R.D
rcV-_+KE(B
“大四时候,看到找工作的同学那么辛苦,真是觉得有点恐怖;在学校自由呀,可以再散漫三年,舍不得离开;再说自己成绩还不错,考研还比较有把握,所以就选择了这条路。”北京某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小郭这样描述自己的考研动机。根据记者的了解,像他这样“逃避型”的考研者不在少数。 8WL8/
+#2)kg 9_
考研者的第二个类型是“打好基础型”。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小李谈了自己的“门槛说”:“当时觉得还是研究生找工作比本科生要有优势。现在好多单位开始抬高门槛,许多职位都要有研究生学历,如果你是本科生,即使工作能力强,但人家就是不要。” ~ 3^='o
]hA,LY f
许多媒体对此提出过批评: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动不动就要求硕士、博士学位。这促使考研大军的不断壮大,造成就业压力后移,引发研究生“贬值”,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LxLy+yC#p
!\FkG8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考研大军中也不乏真正热爱某一学科,为之锲而不舍的人。但这些学生并不是主流。 +oI3I~
F]UQuOR)
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陈万志院士说:“当考研成为功利主义的产物,质量下降是必然的。” ';0 qj$#
j9d!yW
■“三流学生才读研”? >I}9LyZt
xl(@C*.sC1
●考研成了改变命运的“第二次高考” `s|]"'rX
L*h{'<Bz
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流的本科生出国,二流的工作,三流的读研”。 7FLXx?nLY
)=J5\3O*x
大学生考托福、GRE已经成为潮流,许多优秀的本科生被这个“人才的收割机”收罗到了国外大学;找到理想工作的,当然不肯放弃难得的就业机会;剩下的就是考研的。 ?+~cA^-3T
O}Hf62"
一些本科学校和专业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更是一开始就抱定了考研的决心,许多班级是“全民考研”。由于考研没有地域名额限制,许多高考不理想的学生把考研当成了改变命运的“第二次高考”,尤其是在一些教育不发达地区,考研甚至成了全校师生共同的奋斗目标,叫做“高考中失去的考研再夺回来”。于是本科成了“第二高中”。尤其是到了大三大四,课堂上已经很少看到他们的身影,阵地转移到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考研辅导班。 fH\X
$=B8qZ+
暑假,几百人的考研辅导大班里,老师用上了高倍扩音器,学子们手拿各种串讲资料,台上挥汗如雨,台下奋笔疾书…… |Os6V<u"
-'`TL$
一位老教授说:“这样的场景,在日常的课堂上几乎见不到了。” \\,f{?w
n`ViTwd]MQ
考研大军使考研辅导成了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也催生了一批辅导权威、压题准确的“名师”。本科是培养通识、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而考研选拔了一大批善于考试和背诵的“高手”。相反,许多研究能力强的学生反而会因为某一单科没有达到分数线而被“一票否决”,无缘读研。 :IMdN}(L
1|{bDlmt
■读研,能读到什么? "5C`,4s
nOb?-rR
●“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 ZE?f!ifp
~gE:-
●本科学的是XXX,研究生阶段改为XXX研究 -`+<{NHv\
BecPT
“第一年,用了5个月考GRE,4个月考托福(我比较笨),业余时间偶尔上几节课,应付一下考试;第二年每天上下午做实验,看论文;第三年统计实验结果,写论文,修改,投稿,准备出国申请材料,等通知。写毕业论文,准备答辩。”这是一位理工科硕士生的三年生活的速写。 :u6JjW[a)
PRkSQ4
“和本科差不多,每天都是课堂——书馆——宿舍;但是我们中还有一类人,他们基本不上课或者只上自己导师的课,其他教授的课一概不上,都在公司实习。”北京广播学院的一位文科研究生这样向我们描述自己的生活。 bDnZcf
MZV_5i@:
在读研究生小郭,一直在关注研究生教育问题,他曾就该问题为一家杂志写过文章。他对记者说:“现在许多学校的研究生为3年学制,而且据说马上就要改为2年。在这3年中,很多专业设置了太多的必修课。而此期间,有的专业还要实习,最后一年还要奔波找工作,也就是说,大部分学分要在1年半的时间里修完,这就意味着学生的时间几乎要全部用在上课上。” .1yT*+`
Bj Wr5SJ
“实际上,对这样的培养计划,许多导师们也意见也很大,认为课程太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读书、做研究。可是意见归意见,想法归想法,培养计划不变。长时间里有一种戴着镣铐耍醉拳的感觉。” ;{#^MD MB
[kV;[c}
这种情况所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许多导师不得不开始忽略了研究生的培养,使得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化,趋向于本科的规模管理,从而为扩招提供了条件。如此形成一个循环。以至于一些学校有种说法:“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 fpWg R4__
)@gZ;`n
小郭所在学校的所学专业在国内数一数二,但他说:“传统的公共课,例如政治英语,多数还是老师讲,学生记的老套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同学在下面低着头匆匆记录,与读本科时并无两样;专业课的设置也呈现出不足的一面。首先,专业课课程设置和本科大量重复,没有拉开差距,连课程的名称都差不多。本科学的是XXX,研究生阶段改为XXX研究,虽然后面加了‘研究’,内容没有多少差别,只不过细化了些。如果授课的老师还是本科时候的老师,他的那些观点早就在不同场合听了许多遍,早已经烂熟于胸。这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重复建设。不但如此,授课内容陈旧、老化,跟社会现实几乎没什么关系。”
mO*^1
ehNzDr\s
课程听起来乏味,收获甚少使得逃课的同学越来越多。研究生各忙各的,“出国派”时间用在考托考G上,“实践派”整天忙着在外面兼职打工,既锻炼实践能力,又解决生活费用。少数立志搞学术研究的同学,精力也没放在课堂上,而是转移到了图书馆。 tz^/J=)"
说到这里,小郭显得很无奈:“有时候自己也开始迷惑,读研到底有什么意义,究竟它和自学又有多大的区别?如果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这三年时间到底值不值得?” Y ^KTkS0D
:i~W
}r
■论文写成这样还想毕业? eS+g| $cW
&<y2q/U}
●有的导师碰到自己的学生,竟叫不出名字 59r_#(uo
K+Y^>N 4m
●有的导师批评学生毕业论文差,事后发现指导老师原来是自己 -d+aV1n
`F t]MR
一些导师正在充当熟练的技术工人,生产着千篇一律的产品。很多导师带了一群研究生,自己又有行政职务,根本就无暇顾及每个学生。有时候在外面遇见学生,拍着学生的肩膀连声说“你好,你好”,却叫不上名字。许多导师说,他现在带的学生比前些年多了一倍,到毕业的时候,连每个人的论文认真看一遍都做不到了。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招生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可是从导师到学生的研究风气淡薄,研究生的思考能力普遍下降。 ~]HN9R^&
5| B(\wqG
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可是现在,毕业生论文大都是粗制滥造之作,既无新的创见,又无学术价值。不少同学在网上找的资料,再找一个巧妙的角度,把材料组织好。甚至有些都是剽窃之作,连修改都省了。 5|QzU|gPn
ritBU:6
记者在某高校图书馆查阅了馆藏的不少硕士学位论文,有的水平真不敢恭维,毫无创见可言,简直就是资料的堆砌,有些连错别字都没有改过来。据介绍这些还是优秀论文才得以收入保存。 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