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语文差错”特辑 D.mHIsX6\
3N_"rNKD
-------------------------------------------------------------------------------- : "1XPr
+o9":dl
: >>@rF ,
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 -+O
9<3ly
`:axzCrCfR
一、 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他就象树一样挺立着。”“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m1~jMz*>k
2+X\}s1vN
二、 干支纪年的常见错误是:丙戍年。如:“千姿百态的狗,成了丙戍年贺卡的主角。”“丙戍”应为“丙戌”。戌,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戍,音shù,义为防守,和地支无关。 GQ
|Mr{.;
t#2(j1
三、 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神州六号。如:“神州六号是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国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取名为“神舟”而不是“神州”。“神州”是中国的代称。 P
3'O/!
x.q+uU$^
四、 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如:“即来之,则安之。”“即来之”应为“既来之”。“即”,音jí,有未然义;既,音jì,有已然义。两字音近而义殊。 )&!&AlLn
:kGU,>BN
五、 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nR`ov1RH
;amXY@RmH
六、 常用文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启示/启事。如:“招聘启示”“征稿启示”。“启示”应为“启事”。“启事”义为公开说明某事,是一种公告性的文体;“启示”义为启发提示,和文体无关。 B7!3-1<k>
&iV,W4
七、 商品名称中常见的错误是:哈蜜瓜。如:“哈蜜瓜是甜瓜的一个变种。”“哈蜜”应为“哈密”。哈密瓜因新疆地名哈密而得名。 o^
XtU5SVq
t]-5 ]oI
八、 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是:信封上误用括号。如:“王伟(先生)”“王伟先生(收)”。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信封上的称谓和“收”字并非注释。 [p<w._b i
p/h
Rk<K6
九、 容易张冠李戴的引文是:“食色,性也。”如:“孔子说‘食色,性也’,至今仍被奉为至理。”“它使我们想到了孟子的名言:‘食色,性也。’”“食色,性也”一语出自《孟子·告子上》,它既不是孔子说的,也不是孟子说的,而是另一位思想家告子说的。 5L!y-3
tToTxf~
十、 文史知识常见的错误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如:“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是野蛮人的行径。”圆明园是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肆意践踏中国主权,其时圆明园已是废园。 7nuU^wc
AnT3M.>ek
8]LD]h)B"
Z4\=*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