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的网络,已经让我不明白什么叫做书,虚无的字节和屏幕上闪烁的文字,他们说这是电子的时代。 T~@$WM(
不过,还好,轻击鼠标的时候能找到不少的文字,只是那些艰深晦涩的言语再没有人看起。到最后,明白自己也不过是个俗人,放出这么句话貌似心情一下子豁然了,好象对着长天大吼一声脏话的那种感觉。那一刻,没有什么扼住命运喉咙的壮志凌云,没有中流击水的意志扬扬,只有个比较真实的自我…… `1aEV#;
特别喜欢一个作家,现在作家这个词好象也被人蒙上了有层说不清的阴影,不过,小椴,一个站在世俗滔滔中的一个男人,不知道为什么,在别人都忙活着怎么去生怎么去死的时候他竟然真的像自己笔下描摹多次的剑客那样在山涧寻了处小屋过起了一灯一人的生活了。选择的生活是惬意的,逃避也带上冠冕堂皇。近日在网上看了最新的大宋宣和遗事,京娘。流传的千年历史在今人的解读下突兀的有了新的光晕,也许那段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也不过是那个特定时代的解读吧。椴公笔下的京娘还是像以前写的好多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一样,为了个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理由,可能是看不惯那权势滔滔或声色犬马,可能是触及心中那任侠的豪情,于是就奋起,不畏天地的向天空向最高权威奋力挺刺。不知有多长时间了,看待小说看待电影总是抱着一种批判的心情,在别人的感动中或者是在别人的泪水中笑出声来,也会在别人的捧腹中兀的沉默下来。习惯了主角在最最紧要的关头被人救起,习惯了主角在最后的时刻化险为夷抱得美人归的烂俗。然而在小椴的笔下他或者她,在最后都是黯然的失去了的,失去的可能是生命,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了,黄永玉先生说: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家乡,毕竟为了自己的抱负死去也是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可是若是失去的是自己苦苦追求半生或者是疾走奔忙作为一生所向的憧憬呢?那生不如死吧。京娘如此,苍凝如此,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灯下的人已不再,叹一声自古能有几人回。
#/a>dK
鲁迅先生说: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烂给人看。有时候怀疑自己有着很深很深的悲剧情结,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逐渐的明白那些大喜大悲的惆怅比不上只言片语然后在人群中默默消失来的深刻。 4jM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