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5年内印度制造或成中国最大威胁

作者:zbiyio 2007-11-10 15:24 阅读:603

  未来几年,制造业或将成为印度追赶中国的另一道突破口!

  日前,欧洲最大的IT业咨询公司凯捷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称,虽然印度经济长期以来主要以信息技术、金融和客户服务三类外包业务闻名于世,但目前,发达国家对于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项目转移到印度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今后3-5年内,印度必将挑战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地位。这个结论得自对全球340家制造业公司的调查,这些公司大多是《财富》500强企业。”凯捷公司副总裁罗伊·兰德斯说,“我们惊讶地发现,当受访企业谈到今后三四年的计划时几乎一致地表示,向印度转移制造业业务远要比将办公支持类服务外包更让人心动。”他认为,制造业在印度经济中的地位将很快超越IT业和服务外包业。印度在土地、劳动力方面具有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将是它吸引跨国制造型企业的最佳法宝。

  目前,跨国制造业巨头诺基亚、戴尔和韩国现代汽车公司等厂商已经在印度设立工厂。尤其是韩国现代汽车公司,自1998年斥资10亿美元在印度建成第一家工厂后,目前其已将微型车制造业务全部转移过来。而印度汽车零部件制造协会也预测,2008年印度的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将比2006年翻一番,达到59亿美元,并在7年内突破200亿美元。

  分析人士认为,印度11亿人口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而其目前的落后同样意味着今后惊人的需求,“印度制造”5年内威胁中国并非杞人忧天。

  中国已是世界工厂

  自上世纪80年代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大批乡镇企业最先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主体。随着引资政策的齐全和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来自日本、韩国的一批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它们主要以合资或者合作的方式涌入服装、玩具、食品及化工等行业。1990年前后,互联网经济的衰退导致IT产品价格和利润下降,这让中国台湾厂商注意到内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它们开始把沿海的广东、上海、苏州和福建作为电子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同样,2000年以后,中国移动通讯设备市场的旺盛需求吸引了日本、韩国和欧盟的国际移动通讯设备制造业厂商的目光,日立、三星和爱立信等巨头纷纷将其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中国。

  如今,中国制造业的对外贸易发展快速,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比重中已经超过90%,出口产品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也大幅增加。能源、纺织和家电等十几个行业100多种产品的数量稳居世界第一。尤为重要的是,国内制造业在外资的利用上也大有改进,投资结构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随着世界500强企业逐渐进入中国,外商投资的产业链不断延伸,配套规模也持续扩大,设立的研发中心逐年增多。目前,中国制造业开始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标准或先进技术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竞争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仅占世界总增加值的1.5%,到了1990年,中国超过巴西,制造业增加值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首,约占全球比重的2.7%,全球排名第8位。2000年,这一数字达到7.0%,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2004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上升至10%,取代德国进入三甲。

  “中国已经是一个世界大工厂,这一点毋庸置疑。”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和全球分工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仅从电子信息产业上看,过去5年里中国已经吸收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外资。目前,全球40%的手机和PC,45%的彩电均产自中国,中国的通信系统设备服务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极大地拉动了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上述分析人士说:“中国能保持每年10%的经济增长,制造业的作用不容替代!”

  印度不甘示弱

  长期以来,发达的IT产业和服务业是印度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业界甚至一度预言,印度政府的官僚主义作风会让制造业的投资者不能忍受,而在这个港口阻塞、道路泥泞并且经常停电的国家建厂无疑是自寻死路。然而,情况从2003年开始就慢慢发生了变化。

  根据印度政府公开的数据,2003年印度制造业增长了7.3%,2004年上升至9.2%,2005年更是达到11%。其迅猛的势头,使得印度在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以及汽车零配件制造等多个领域与中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中国的发展提醒我们不能忽视制造业的巨大作用,这也正是为什么2005年9月26日我们发布《制造业国家战略》白皮书,明确提出与中国争夺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的关键原因。”印度商工部一位官员曾经透露,2004年印度在矿业只有4.6%增长的情况下实现工业8%的整体增长,正是得益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政府也开始意识到,发展制造业每年至少能创造出250万个就业机会,这有助于化解国内贫困人口过多,内需不旺等诸多问题。

  事实上,不甘示弱的印度近几年一直在模仿中国的发展模式。其中,建立经济特区是最突出的代表。印度目前有近百个经济特区等待审批,而正式运转的已接近300个。虽然有不少声音批评印度错误地把建立特区当作短期战略,有些规模太小,以至于发展速度太慢,但经济特区还是为制造业的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埃森哲的合伙人Jose Morales在去年的时候指出,尽管印度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有17%左右,不及中国的二分之一,但印度政府却对未来几年制造业实现年增长12%的目标充满信心。他认为,印度只是在大规模制造业方面不敌中国,中小规模制造业的发展已超越了对手。而且,它也具备了大幅提升制造业出口的潜力。

  据悉,从2002年起印度制造业出口额就连年大涨。2002年约为370亿美元,两年后上升至540亿美元。埃森哲的另一位分析师在一份分析报告中预测,数年之内印度制造业出口额有望达到1500亿-2000亿美元,并在2015年左右增至3000亿美元。到那时,它所占全球制造业出口份额将由目前的不足1%提高至3.5%,并将在服装、药物及汽车零配件等多个产品领域与中国平分秋色。

  今年2月,印度制造业增长创纪录地达到了12.3%。同时,工业增长在11个月也累计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1.1%。“我们的速度还在加快。”印度商工部部长卡迈勒·纳特兴奋地说,从过去两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正在接近服务业。我们的出口额虽然还远不能与中国每年数千亿美元的规模相比,但是增速绝对更快。而自2005年后,进入印度的国外资本中有三分之二以上都选择了制造业。

  谁更胜一筹

  未来5年内,印度真的能够撼动中国“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吗?

  从现有的观点看,更多分析者并不认同印度会超越中国,但它肯定会一点一点地接近对手。他们说:“印度政府虽然在发展制造业上表现得越来越积极,但一些难以改善的辅助条件仍制约着它。”

  印度每年在公路、港口、铁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占GDP的5%以上,达到2800亿美元,并计划在5年内将这一投资规模增加到5000亿美元。但罗伊·兰德斯透露,此次接受他们调查并已在印度有制造业项目的企业中,半数以上还在抱怨印度“动作太慢”。更为要命的是,当地的电费不光比中国贵上一倍,而且还很不稳定,企业不得不自备发电机随时准备“自救”。另外,印度政府苛刻的规章制度太多,为了保证就业率,它甚至立法禁止企业解雇不称职的员工。

  今年年初,曾被印度政府寄望以“促进制造业发展”的特区政策受到知名的《经济学人》(Economist)杂志怀疑。英国人载文指出,印度自2000年将8个出口加工区变成了经济特区后,不少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纷纷申请建立特区。人们随之发现,相当部分企业只是希望在特区投入少量的钱建点基础设施,然后再转手卖掉。“把经济特区作为权宜措施阻碍了印度商业环境的发展,不少外企之所以选择这里,是为了分散只有中国一个低成本基地时的风险。”文章说。

  现在,时灵时不灵的接线板、掉色的被单和随时都有可能因为过热抛锚的国产汽车让“印度制造”饱受诟病,而其国内把“巴贾吉”三轮车、“鲁巴”背心和“巴塔”拖鞋作为著名产品来重点宣传则被喻为“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即便如此,关于印度5年内威胁“中国制造”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

  投资者已经发现,中国虽然有完善的工业基础,但专业人才缺乏却让它的人力资本不断增加。目前,印度一般工人起薪为每天2美元,中国工人最低工资则在4美元以上。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到2014年,印度20-24岁的年轻劳动力将超过中国。2020年后,印度在这一年龄段的劳动力将有1.16亿,中国只有9400万,这势必加大在华企业的负担。

  进入2007年以来,“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频遭召回事件困扰。虽然多起事件被证实责任不在中方,却再次引发了业界对“中国制造”的思考。

  分析人士认为,中印多年来的竞争已经给人以水火不相容的印象,但在制造业上却并非“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戏。在巨大的中端市场,“印度制造“一直是“中国制造”的补充。调查显示的外资流动倾向虽有变化,但英特尔能最终舍弃印度,把在亚洲的第一座芯片制造厂建在中国,也说明了“中国制造”并不是在走下坡路。

  赶超中国,“印度制造”勇气可嘉,但道路漫长。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最新评论

石经院旗杆 2007-11-10 16:29
有那么快吗?
我要投稿 我要评论
认证码:
验证问题:10+5=?,请输入中文答案:十五
限 50000 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