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评估还有一年多的时间,我们教师已经开始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造假,把原本没有的规章制度造出来,把原本没有的工作成绩造出来,把从未改革过的教学改革成果造出来,把从未搞过的学生座谈记录造出来,把没听过课的听课记录造出来,把没有过的教案、讲稿造出来”(《中国青年报》12月3日)。
上面这段话,说的是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够骇人听闻的吧,可我要告诉你,以我在大学任教15年的所见所闻,这些话说得一点都不夸张,更重要的,如此明目张胆地造假绝非个别现象,而是“唯有造假才能过关”(北京某高校教师语)。而且,高校评估中的丑陋现象不只是造假,还有令人深恶痛绝的权力寻租。我所知道的,某个被评为“优+”的高校,送给评估组成员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话说得很巧妙:“我校的评估材料都在电脑里,您带回去慢慢看,请多提宝贵意见。”
高校评估中普遍存在的造假现象和权力寻租,人们早已提出了尖锐批评。可这些年来,各种评估和检查依旧,造假和寻租依旧,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是什么“动力”促使高校评估这项形式主义工程屹立不倒、生命长存?
利益!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这样一条高校评估“利益链”: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搞评估,说明教育部门重视高校管理,重视教学工作,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是教育部门的“作为”和“政绩”呀! 对于受评高校的管理者来说,能否通过评估、能评上什么级别,不仅关乎学校的声誉和地位,关乎政府投入,更关乎自己的政绩和前程,为了政绩好看些,造点假、送点礼何足挂齿!对于评估组的专家而言,平时没什么权力,突然大权在握,便可尽情享受权力带来的乐趣,所到之处都是笑脸相迎、阿谀奉承,至于受评高校送上的好处,也实在是不好推辞。
这条“利益链”环环相扣,完整而牢固。受苦受累的,是那些接受评估的高校师生,废寝忘食地造假,夜以继日地应付。最受损害的,恰恰是高校教学工作。
不能说高校评估一点积极作用都没有,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弊多利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