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 1530阅读
  • 0回复

光棍证失恋证美眉证 中学生玩网络证件花样翻新

级别: 经院硕士
发帖
2069
铜板
5553
人品值
2224
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2065
信誉值
0
金币
0
所在楼道

    如此恶搞,15元买下的“光棍证”、“泡妞证”、“扁人许可证”(资料图片)

  帅哥证、美眉证、光棍证、失恋证……

  中学生玩网络证件花样翻新

  专家指出,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理解他们

  “男方,姓名小尧,年龄15岁。女方,姓名小云,年龄13岁。小尧与小云申请结婚,经审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准予登记,发给此证。2007年5月20日。编号20070520。”

  这是贵州省铜仁地区一所民族中学初二学生姚尧的Q-Zone(空间)相册上的网络证件。上面是红色的“结婚证”字样,盖着“中国网络婚姻管理中心结婚专用章”。证件的右侧,还贴着这两个中学生的大头贴。

  除了“结婚证”,姚尧的空间里还有“超级帅哥证”、“痴情证”等一些搞怪的证件。尤其是那张“超级帅哥证”,制作还相当考究,由“联合国帅哥靓妹管理署”颁发,上写“兹证明小尧同志外形俊朗、玉树临风,首批通过国际级IS09001帅哥体系认证,特发此证”。

  姚尧告诉记者,现在不仅有网站上制作的各种搞怪的证件,小店里也能买到塑料的小证件,可以挂在书包、手机上。“我们班里买这种证件的男生比较多,女生只是看看。男生一般会买‘帅哥证’、‘光棍证’、‘良好市民证’。”让姚尧觉得好玩的是,“色狼证”、“泡妞证”、“处男证”等看的人多,买的人少。

  当记者问姚尧怎么想起玩网络证件时,他不经意地回答说:“赶赶流行、追追时尚。同学在玩,我也觉得好玩。”

  “网络上,我讲得出来的最通行的证件就有20多种,不过,每天都可以发现有新证件出现。”上海市浦东中学高一的小陈说。起先她也没有留意同学、网友经常转发网络证件,“我只把这些当QQ表情处理,保存后还可以在聊天的时候发给同学玩。”

  说起这些带有证件性质的QQ表情,小陈觉得挺好玩的,不仅可以放在电脑里做桌面背景,还可以放在空间的相册上,聊天的时候可以增加乐趣。“有PS(图片编辑)基础的人还可以多点创意。”上个星期,小陈就和来家里玩的同学在电脑上PS了好几张图,做上漂亮的公章,署上“魔法学院魔法师公证委员会”的字样,在图片的一侧,放上自己的头像。“一张证件就制作完成了,很容易的。”

  让小陈不太喜欢的是,有些男同学会把“变态证”、“杀人证”、“黑帮证”等转发给她。她认为,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做些有意义的事。“我们可以做自己的QQ头像,还可以打印出来,做成卡片,写上祝福,圣诞节的时候送给同学。”

  在网络上,记者看到了很多制作网络证件的网站。在一个署名“疯博客”的网页上,列出六大类证件:一是综合类证件,有“忽悠证”、“灌水证”等;二是情感证件,有“失恋证”、“痴情证”等;三是执业证件,有“屠夫证”、“家里蹲大学毕业证”等;四是男生证件,有“超级帅哥证”、“色狼证”等;五是女生证件,包括“良家妇女证”、“超级美眉证”等;六是国际证件,包括“国际红十字会会员证”、“国际刑警证”之类。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证件颁布的“机构”多冠以“联合国”、“全国”等名头,诸如“联合国鄙视人才委员会”、“全国潜水办公室”等,中学生自己做的“证件”,也都喜欢套用这样的格式。

  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张亚看来,中学生喜欢玩网络证件,看上去可能有点搞怪,但通过网络证件也可以体现出他们的个性和创意。“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很喜欢证明自己与众不同,他们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因此会有自我夸大的心理。”张亚进一步分析说,中学生的特点是比较敢于冒险,善于创新,在这样的阶段,他们需要很好地协调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于是就会搞些小创意,满足自己青春期的需求。适当的发泄是可以的,但如果让别人觉得不舒服了,影响到别人了,就应该反省。“有些教育工作者会认为这样做有不良的影响。确实,假如伤害到其他人了,就不好。”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袁军说,青少年或中学生目前乐“网证”而不疲,根源在于他们在所处的人格发展阶段中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袁军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人格”一词主要是指“独特的个体”,而“发展”是指在心理上经历“长大成人”和“过好自己一生”的过程,这个过程被埃氏划为8个阶段,而所谓“青年期”,正是其中之一,它大体上从十二三岁开始,延续到大约十八九岁,以进入“成年早期”而结束。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个体在心理上都有特定的一对矛盾相冲突,在“青年期”里,那就是“寻求、保持或确定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同一性的混乱的冲突”。

  “在日常生活里,证件派什么用场?不就是用来表明身份吗?”袁军说,“网证”的现象可以解释为一批青少年喜欢表明自己的某一类身份。为此,这些中学生该寻求时就上网、该保持时就入博、该确定时就交流,感到不过瘾时就自己动手做个能够过把瘾的“证”。这个“身份”不一定是实际的,更多是心理上拥有的身份。这样的身份既可以是期望的,也完全可以是假想的、演戏的、自嘲的、搞笑的。

  “要教育学生、教育青少年,首先要了解、理解他们。”袁军说。(实习生 张琦 本报记者 周凯)

今日教育热点 | | | | | | 今日教育热点 ·
·
·
· · · ·
· ·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认证码:
验证问题:
3+5=?,请输入中文答案:八 正确答案: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