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博士化 “助教”憾退大学舞台
专家呼吁:破除“非博士不能留重点高校”的神话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记者陈俊旺 实习生王毅 通讯员蒋明 王怀民
“小学老师是爷爷奶奶,中学老师是叔叔阿姨,大学老师是哥哥姐姐。”不知您是否留意到,不少重点高校的老师越来越年轻,而且很难再听到有人被称为“助教”,他们的起步头衔就是“讲师”呢!
昨日,在武汉大学本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研讨会上,该校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就引用文首这句话,感慨地说:目前不少高校引进教师一律只招博士,这些按照“本科——硕士——博士”一直读下来的博士毕业生,也只二十八九岁,进校就直接被评为“讲师”。这牺牲了过去存在多年的助教制度,不利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顾海良教授说,在过去,一名大学教师在获得“副教授”职称前,一般得有七八年工作经历——先当3年助教,再当5年讲师,然后才有机会获评副教授。这些助教、讲师,是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梯队。
遗憾的是,近年来,根据提高教师学历和学位的要求,不少重点高校引进教师“非博士不要”。博士进校任教,不必当助教,导致“助教”逐渐退出高校舞台。
而博士一般只需当2年讲师,便可申报副教授;若不获批,有的就可能另谋高就;有的博士甚至没经过系统的教学教法学习,毕业后就直接任教,课堂效果并不好;还有的博士忙于科研,对教学不上心。
为何不能让博士从助教干起,或者多当几年讲师呢?对于记者这一提问,顾海良教授说,由于人才竞争激烈,优秀博士较为抢手,不少高校都不敢明确提出“博士当了三年或者五年讲师才能评副教授”这类限制。
顾海良举例说,他曾带了一个博士生,刚一毕业就被某全国重点高校聘为博导、院长,这其实并不利于这名博士个人和事业的发展。“我狠狠批评了他一顿,但他经不住"诱惑",还是赴任了。”“应破除"非博士不能留重点高校"的神话。”顾海良建议,若引进一些表现活跃的优秀硕士毕业生,按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这一过程发展,并要求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取得博士学位,其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在国外,有的博士可能长年就只能当助教、讲师,而国内的高校教师对此却很难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