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 1131阅读
  • 0回复

内地赴港学生调研揭开"港校热"的神秘面纱(图)

级别: 经院硕士
发帖
2069
铜板
5553
人品值
2224
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2065
信誉值
0
金币
0
所在楼道
2007-12-24 9:22:50#@#$#

  “对不起,我的声音现在有些沙哑。这几天来跟我交流、咨询赴港上学情况的师生真的是太多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大三学生谢健雄携调研报告《揭开“港校热”的神秘面纱——关于内地对香港自主招收内地高考生反应过热的调查分析》来参加第十届“挑战杯”竞赛,没想到这份分析“港校热”现象的社科类作品,在此次大赛上同样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我想用亲身经历为想去香港求学的人做点儿什么”

  谢健雄和这篇调研报告的另一个作者、他的同学徐景,都是2005年通过高考到香港读本科的内地学生。谢健雄说,自己能赴港求学,也是一次“试试看”的结果,“因为报考香港的大学不影响内地录取,所以我两边都报了。香港的大学录取前还要通过自主招生面试,当时我就想,不管能不能成功,准备面试也是对自己能力的评测和锻炼吧。”

  自从考入香港理工大学后,经常有亲戚朋友询问他报考香港大学的注意事项和条件等细节问题。后来,谢健雄发现,身边那些从内地来香港上大学的同学几乎都有过这样被追问的经历。“很多人一方面对香港的大学趋之若鹜,一方面却对香港的大学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知之甚少。”这让谢健雄觉得,可以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做点儿什么。

  在谢健雄身边有不少从内地赴港求学的同学,他们和留在内地上大学的中学同学大都保持着联系。“如果能让他们现身说法,对他们的感受和意见进行总结归纳,我相信可以对内地和香港高校的教育模式进行一个更客观、更有参考价值的对比,也能为选择大学的高考生提供比较全面的分析资料和参考意见。”谢健雄说,自从有了做这份调研报告的想法,他和徐景就没有一天是闲着的。

  他们首先从网络和报纸上搜集有关“港校热”的信息,然后针对就读内地高校的二年级学生和就读香港高校的一年级学生这两类不同的研究对象设计出两份对比问卷。

  数据收集是整个过程中最费时费力,也是最困难的一环。每年从内地考到香港的大学生数量较少,又分布在不同的高校,联系起来并不方便。为了尽可能多地采集样本,谢健雄和徐景几乎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通过MSN、E-mail、电话联系同学,再通过他们联系其他在港的同学。最终,共回收有效问卷151份,调查样本包含就读内地高校的大二学生82人,就读于香港高校的内地大一学生69人。除了收集调研数据,他们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个案访谈。

  八成学生希望内地高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内地高校学生的调研结果显示,对自己就读的大学感到“满意”、“中立”、“不满意”的学生基本各占三分之一。“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感觉学无所用”,有18人支持这一观点,占总数的56.3%;同时43.8%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大学里“没有学习气氛”。谈到对内地高校的改进意见,80.5%的受访同学认为应该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还有65.9%的人认为“课程应该更实用”。

  相比之下,所有就读于香港高校的受访学生都“很欣赏这里的对外交流和实习机会”,九成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全面的发展”,69名受访的香港学生中,有63人对自己就读的高校感到“满意”,满意率达到95.5%,57名同学认为“现在就读的大学比当初预期的要好”。

  谢健雄说,在整个调研中他们感触最深的就是内地高校和香港高校不同的教育模式,香港高校之所以越来越受欢迎,在于他们与内地大学截然不同的体制:创意、自由、实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水平。

  “在平时的课程中,学生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副修和辅修课程。香港高校的很多课程都没有规定的教科书,但老师会摘取最新的报刊文章或者这个领域里最近的研究成果跟学生一起分析。”

  谢健雄介绍说,香港的暑假很长,一年有四个月,但假期里学生几乎没有一天会闲着。学校会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对外交流。就在他来参加“挑战杯”之前,他班上的同学刚从澳洲交流回来。参加过交流的同学普遍认为,这种国际化的交流活动无论对自己今后从事研究还是求职都是前瞻性的锻炼。“但当我跟在内地上大学的朋友提起交流活动时,他们很羡慕我,并抱怨说学校里交流的名额少得可怜。”

  天津某大学大四学生小李抱怨说,在校期间,和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机会太少了。“求职时才知道,用人单位要求的是英语口语、领导团队之类的实践能力,可是以前我就知道上课、考试、写论文,很少关注这些。我参加过的实习,不过是全班被统一组织到学校的某部门挂职,有名无实,做杂务、凑学分而已。”

  “我想实践能力不只体现在职业能力上,也包括生活能力、交往能力这些综合的东西。”南开大学大三学生小孙在顺利保研后,找了一份教韩国孩子学中文的家教,“没想到连几个小孩都应付不了,要不是做了这份家教,我还不知道自己的沟通交往能力这么欠缺。”在她身边,这样的同学不在少数,有的甚至连市场里最基本的物价都没有概念。小孙认为,像香港高校那样有国际交流、学术会议等不同形式的实习安排会更加合理。

  来自港校的竞争压力将成内地高校改革的动力

  采访中,不少内地学生表示,面临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他们所在的高校已开始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有的高校在大三暑期鼓励学生去企业实习,获得工作经验;还有的会在大四期间大幅缩减课程,给学生们更多时间去适应社会。但总的来说,目前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还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能够争取到的同学还是少数。大部分学生实习还是要靠自己去“撞”,“很难找,像一下子被从学校扔进了社会。”

  “加强实践教育,是新时期研究型大学所面临的共同主题。”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表示,目前,由于主观认识上对实践教育重视不够,不少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加上校外实践难度大、成本高,确实存在实践教学经费不足、一些企业不愿接收实习学生等问题。

  得益于成功的实践教育,目前香港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飙升。据中国社科院《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披露,2005年内地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率只有33.7%,而同期香港有七成毕业生成功入职。身边有这样的一个榜样和竞争对手,“港校热”带给内地高校的挑战不能不说是件幸事。

  谢健雄和他的伙伴在调研报告中写道,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热所引发的“鲶鱼效应”,并不是内地大学追求卓越的障碍,而是看清自己的一面镜子,内地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刻不容缓,来自港校的竞争也终将成为内地高等教育改革的外部推动力。(肖欣谢洋)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欢迎提供真实交流,考虑发帖者的感受
认证码:
验证问题:
3+5=?,请输入中文答案:八 正确答案: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