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 1100阅读
  • 0回复

士兵突击引争议 成才泛滥将令大学校园社会化

级别: 经院本科
发帖
1593
铜板
3775
人品值
1998
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1593
信誉值
0
金币
0
所在楼道

  《士兵突击》中的成才有高智商高情商、目标清晰,同学却说,我理解他,但不愿和他一起生活

  成才泛滥将令整个大学校园社会化

  “我最讨厌成才,EQ与IQ再高我也不稀罕,打死我也不要做那样的人!”

  “不要说讨厌,所有讨厌成才的人都是清高!”

  这是北京一所大学生的论坛上,主题帖“如果可以选择,做许三多还是做成才”下的两个跟帖。

  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一茬接一茬地火,在铺天盖地的评论中,成才和主人公许三多一样,成为“众矢之的”。

  剧中的成才,积极进取,聪明上进,他各项技能指标都达到优秀,他也知道怎么打理好人际关系,知道怎么笼络上下级,可谓EQ和IQ都很高。如果把20出头的成才放到社会上,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个目标清晰并会主动为目标奋斗的好青年。

  但是,在大学校园里,对成才的声讨和维护者“势均力敌”。

  大学到底是应该培养许三多一样的人,还是应该培养成才一样的人?或者两者都不是现代大学应该塑造的大学生形象?学生们在通过这两个撞入内心的荧屏角色反思自己的成才观。

  “我们还想要我们的枝枝蔓蔓”

  在接受采访的学生中,北京一所理工类学校大三女生聂婵是最坚决“抵制”成才式人物的。

  “在还没有出大学校门之前,我们还是学生,我们还想要我们的枝枝蔓蔓。”聂婵很激动,“大学里的成才们已经够多了,都是笔直地向前冲向前冲,大学的理想和纯洁就是这样被毁灭的。”

  聂婵说,大学里的成才们,思维直接跨过了大学,就像剧中的成才。

  成才活得很真实,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怎么才能得到它们。于是,他会盯着他心中的目标,忽视与那个目标无关的人,无关的事,他笔直地向前冲,没有流连,没有左顾右盼,甚至不留任何枝枝叶叶。七连,三连,老A特种部队,都只是他生命中的一站,如果有老老A,他一定会抛下老A狂奔过去。他要的,只是结果。

  在被老A淘汰后,成才幡然醒悟,他对许三多说:“你是一棵大树,有枝枝蔓蔓,而我自从一入伍,就像一个电线杆,光秃秃的。”

  关于枝枝蔓蔓,大学生“突迷”们的猜测很多,有人说是信任,有人说是感情,也有人说是除了目标和为目标努力外的其他东西。

  在聂婵眼里,校园是需要枝枝蔓蔓的。

  “他们的目标太清晰了,就像画了一个圈,圈外的东西很少入眼,没有集体,甚至没有同学感情!”剧中袁朗批评成才从来没有把他的战友当战友而只是一个竞争者,在聂婵看来,校园成才们更是从来没把同学情谊放在心上,所有的个体都只是他们的竞争对手。

  校园成才的典型镜头

  在一张白纸上,聂婵一口气写下10多条校园成才的典型特征,与剧中成才一一对应。

  他们都很能干,成绩很好甚至是特别好——成才很优秀,钢七连的兵,天生的狙击手。

  他们都有非常清晰的目标,大到保送研究生或者考G考托然后拿全额奖学金出国,小到几月几号前发表多少篇论文,几月几号前争到一个什么奖甚至是某年某月前找到一个男(女)朋友—成才一步一步为自己规划,一定要成为一个狙击手,一定要弄到一个士官的头衔留在军营,一定要进A大队,目标总是在变化,但永远都是清晰的。

  他们都很努力,不上BBS不聊QQ和MSN,早出晚归甚至挑灯夜战,可能在课堂上听得最认真,回答问题最积极,提问次数也最多——成才的努力一点不比许三多少,为了成为狙击手,他甚至在拼命,练,练,还是练!

  他们都懂得放弃,可以在图书馆待一整天背GRE单词而以各种借口不参加集体活动,可以为了一个出国交流的名额不惜与同学争得头破血流——成才在进退之间,“放弃”二字总是把握自如。为了士官,他可以放弃钢七连,放弃成为狙击手的梦想;为了A大队,他可以放弃伍六一,放弃老乡情、战友情。

  几乎每一个接受采访的同学都表示,聂婵所例举的现象在自己身边都能找到人“对号入座”。

  “校园是一个讲理想,充满情谊的单纯的地方,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当然没有错,但是像成才一样太功利太现实就不好了。”一位网名为“hantang”的大学生网友发帖。他说非常理解成才,但是不能容忍自己也成为成才,也不愿意和成才们一起生活。

  “成才们将把整个校园社会化”

  社会化是高等教育中讨论很激烈的一个问题。

  “85后”未进校园先找关系开发人脉,学生会“黑幕”重重水深几尺……大学生们越来越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关系。但是,这种“交际能力”的提高是喜是忧谁都无法下定论。

  “校园就是校园,成才也许在社会上很吃香,但如果大学培养出来的成才比例过大,那他们将会把整个校园社会化,那就没有所谓的净土了,社会和校园的差别也会越来越小。”曾经在北京大学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李平原老师认为,大学不应该培养像成才这样的人的最大原因在于“成才过早地被社会化了”。

  在新兵连,成才异常努力,但不仅仅是在军事上刻苦训练,他认为处人更重要,“万事万物以人为本”。他的战友白铁军说成才兜里永远有三包烟:“10块钱的红塔山是给连长排长的,5块钱的红河是给班长班副的,这一两块钱的春城啊,是给咱战友的。”这是成才在钢七连经常被人诟病的一个生活小节,也是很多“突迷”们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

  伴随有关成才的热烈讨论,“大学学生干部”作为副产品登台成为对应的讨论热点。

  “成才第一次出场,我看到他在史今面前大段大段背诵他的伟大理想时,就想到官僚气十足的学生会的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同学说。

  很长一段时间,大学的学生干部都被“妖魔化”,刻板印象是圆滑、世俗,审时度势,善于拉关系走近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老师阿谀对同学不真诚。

  在百度“学生会主席”贴吧中,有几个主题帖特别惹眼:“我是学生会主席应该如何笼络人心”、“我是在校的学生会主席,却有人阴我”、“做学生会主席对就业有多大好处”。每一个帖子后面都有不少恶骂的回帖。

  无论学生干部是否被“妖魔化”,回帖至少说明了一点:大学生们不喜欢类似成才的学生干部。

  在笔者采访的学生干部中,多数表示“不愿意成为成才”、“不认可成才”。

  对于学生的过早成熟,大学的老师们也有着自己的看法。采访中,在大学教了几十年书的姚老师感叹:“我经常会被学生吓一跳”,在一次期中论文批改完并登记完分数后,一个学生下课拉住他,理直气壮地跟他讨价还价,理由竟然是“大四要保研,成绩低了就保不了研了”。

  还有一次,一个平时都没怎么来上课的学生带着一堆礼品找到姚老师家。他坦白地告诉老师,考试可能不会及格了,老师能不能通融一点。

  大学到底要不要成才式的社会化

  聂婵对于成才的“声讨”也引来了很多学生对她的“声讨”。

  有同学反驳:提倡我们要有理想、要勤奋,但一心打拼却被说成是功利!提倡我们要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现在却被说成是社会化过头了!难道大学只是要没有目标,不会办事,不懂人情世故,死气沉沉傻读书的大学生吗?

  “大学欢不欢迎成才,大学要不要成才式的很功利的勤奋,要不要成才式的社会化,甚至大学是不是应该培养像成才这样传统认为高智商高情商的学生,这都是这部电视剧和成才这个人物带给我们的思考。”李平原老师说。

  在某大型国有企业做人力资源的孙女士讲述了她遇到的“面霸”的故事。在面试中,有一些学生表现特别出色。他们聪明地知道面试官需要他回答什么,知道他们设置每一个题目的目的,也能很好地掩饰自己某一方面的缺陷,甚至能摸清楚面试官对他的满意度有多少,在任何面试中都是游刃有余。但是,进入公司后,正是这些人,和同事相处并不愉快,个人能力虽强,但不会合作,不会顾及他人。这反而会削弱集体战斗力。并且,在激烈复杂的竞争环境和错综复杂的机遇中,“这些人常常稳不住心,守不住魂”。

  “七连,我还以为,我没处下全连的人,至少也处下了半连的人,可是最后,送我的还是只有你一个。”成才离开七连时在雨中吼出的这句话正是孙女士所描述的那一类大学毕业生工作后的感受。

  “现在的招聘中,我们不太喜欢能说会道比一般学生成熟的毕业生,在校园里他们会觉得自己成熟,但是走到社会上,那些小心思小心眼一不小心就会被看穿。”孙女士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红文在一次采访中也指出:大学生越了解社会、越适应社会,社会化程度就越高。但关键是大学生社会化必须符合自己的社会角色,不能失去自我身份的认同,弄得大学生不像大学生。

  成才很勤奋,但是在取舍的天平上,他只把自己的利益当做唯一的砝码。成才很懂人情世故,但是他只是在表面上和每个人都能处得很好,而并不是真正与他们做朋友。

  大学生要有目标,要勤奋,要具备各种能力,其中很多种能力和品质都是成才所拥有的,但是现代大学看重学生的是不是也是人,而不仅仅是表现?

  大学的意义在于改造成才

  “成才是一个高度综合体,现在有多少人不是这样,一边成长,一边砍掉纠缠在身上的枝枝蔓蔓,光秃秃地节节高升直冲云霄。这是‘80后’中相当多的人,在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里,自我进化的结果。”在网上一篇《评<士兵突击>》的文章里,有人这样写。

  “大学不是要培养像成才这样的人,校园的意义在于改造成才,就像军营对成才人生的意义,是改造他!”李平原老师说。

  对成才表示理解甚至为其辩解的人,几乎认为,每个人都能在成才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特别理解成才。他是一个特别有理想的人,他在知道自己要什么之后,就一定会去努力。大家都批评他,都给他鄙夷的眼光,但是他也很难,他离开钢七连的时候在大雨中嚎啕大哭,因为他难过,而且无助。所以不要批评砍掉枝枝蔓蔓向上走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其他路。”来自浙西山区,现正准备申请出国的大四学生康明说,自己在为成才辩解,也为自己辩解。

  康明是他们村子走出的第一个重点大学学生,2004年来到北京这所尚且排不上“一流”的重点大学。他说自己的人生路很简单,大学4年在他眼里最重要的就是奖学金,助学贷款让他不用愁学费,奖学金和兼职收入是他的生活来源。他不爱说话,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教室,食堂,图书馆,宿舍,四点一线,成绩很好,但班里的同学似乎并不喜欢他,有些冷淡连他自己都能感觉到。

  大三以后,康明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几个字就是:出国,英语。他说他没有捷径可以走,出国留学是他的梦想,但家里负担不起昂贵的学费,父母都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也没有任何关系可以帮助他,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但是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只能选择对出国有利的事情去做,只能埋头学好英语,尽力去争取全额奖学金。

  “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和成才一样,来自点一根烟就能转遍全村的偏僻村庄,他们有向上进取的渴求,但也有自卑,有各种复杂的想法,如果这种关键时刻,不去引导他们,不去帮助他们,严重的就会走上歧途。”李平原老师认为,讨论大学如何改造成才这样的人意义更大。 (实习生 潘聪平)

今日教育热点 | | | | | | 今日教育热点 ·
·
·
· · · ·
· ·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认证码:
验证问题:
3+5=?,请输入中文答案:八 正确答案: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