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我们应邀到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颁奖仪式。来自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8名优秀中国留学生,每人获得了国家5千美元的奖励。
颁奖仪式后,我特意找到大使馆二等秘书白延雷,了解中国学生在新加坡留学的一些情况。白先生2005年到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工作,一直在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对这一块情况比较熟。同时他是我们刚到新加坡时大使馆方面的联络人,以前和他打过交道,他灿烂的笑容和一丝不苟的认真劲,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送走出席仪式的其他宾客,白先生带我来到他的办公室。这是一间只有十来个平方米的普通办公室,放着两张办公桌,桌上有很多报刊、杂志,显得十分拥挤。
“中国和新加坡是1990年正式建交的。在中新建交前,中国公民通过民间渠道到新加坡留学的,虽然有但没有形成规模。从1992年起,随着中新政府间一些留学生项目的启动,中国公民到新加坡留学的情况不断增多。发展到今天,新加坡的国际学生有近一半来自中国,总数在3.5万人以上。这些中国留学生中,有一万多在新加坡的三所大学和五所理工学院,一万多在新加坡的中、小学和初级学院,还有一万多在各类私立学校,三部分约各占三分之一。”
白先生介绍说,目前中新之间主要有三个留学生项目在运作。第一个是高三项目。这个项目从1992年开始实施,每年在中国招300人左右。招生的形式是,由新加坡的大学委托中国相关的大学代招,一般在开学后在大一新生中招考选拔,学生考上后就转到新加坡大学就读,新加坡政府为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每月还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这一项目2007年的招生人数为342人。第二个是高二项目,从1995年开始实施,每年也招300人左右。这一项目和高三项目十分相似,只不过在招生时间上提前了一年,学生到新加坡后先读一段时间的预科,主要学英语和数理化,新加坡政府为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和生活费。但上面两个项目的学生,都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在毕业后要为新加坡工作6年。工作的方式很灵活,既可以在新加坡,也可以在中国的新加坡公司。服务年限满后,可选择回国,也可留在新加坡。第三个是初三项目,以中学对中学的方式进行,目前新加坡有100所中、小学和中国的中学结为姊妹学校,以它们为桥梁,中国学生读完初三后,经考试可到新加坡的初级学院就读,新加坡政府提供奖学金和生活费,每年招生600-900人。四年后学生从初级学院毕业,新加坡政府就结束资助。此后,还有一个护理项目,每年从中国招120人左右。通过上面这些项目,每年有1500名以上的中国学生到新加坡留学,三年的保有量在五千人左右。
“这些留学生项目带动了到新加坡的其他形式的留学,比如说自费留学,大学公派留学等。新加坡这么小一个国家,却有这么多中国留学生,这和新加坡政府的引导和鼓励是分不开的。”白先生分析说。
据介绍,自费到新加坡读本科相对较难,而读硕士和博士相对容易。这是因为新加坡只有三所大学,分别是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这三所大学中,前两所大学在世界的排名靠前,招生时要求比较高,就是新加坡本地学生,也要是学习尖子才能进入。而管理大学规模相对较小,每年的招生人数不多。中国学生如报考新加坡的大学,首先要在网上报名,然后既要参加中国的高考,又要参加由大学组织的入学考试和面试。一般中国的高考成绩要超过重点线30分左右,才有希望被新加坡的大学录取。大学组织的入学考试和面试有时可在国内进行,有时则需到新加坡,十分麻烦。如果被新加坡大学录取,学生可以申请学费补贴。如学费补贴获准,学校会减免80%的学费。至于在新加坡大学读硕士和博士的,大多数都有奖学金。总体来说,在新加坡留学的中国学生,有一半左右有奖学金。
在新加坡还有很多私立学校,很多挂着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大学分校的牌子。据说全新加坡各类的私立学校有1400所之多,有的私立学校一套人马却挂着好几个牌子。这类学校入学的门槛较低,拿文凭也比较容易,但学生承担的风险比较大。近几年发生了多起私立学校倒闭事件,引发社会的动荡。如2005年澳洲管理学院倒闭,就有九百多名学生受到影响,而这些受影响的学生,有五百多名来自中国。
“私立学校到中国招生,必须得到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的资质认定,否则就是非法的。”据白先生介绍,目前有资格到中国招生的新加坡私立学校,仅30几所而已。为减少在私立学校读书的风险,学生最好选择有“消协保证标志(CaseTrust)”的私立学校,这些学校的学费委托作为第三方的银行保管,按比例拨付,即使出现倒闭,学生损失也相对小些。不过,对于新加坡私立学校的文凭以及所代理的第三国文凭,中国目前还都不承认。
不知不觉中,白延雷先生已和我聊了一个多小时。他告诉我,新加坡正致力打造成为“环球学习场所”,计划在2015年把在本地留学的外国学生增至15万人。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们舍得对教育投入,积极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大学、优秀教师到新加坡发展,使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同时不断扩大国际学生的招生,并努力把这些人才留在新加坡,使国际人才“为我所用”。
“新加坡的这些做法,其实是他们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白先生十分肯定地说。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