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 1488阅读
  • 0回复

[分享]考研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之第二章

t_y
级别: 经院硕士
发帖
2080
铜板
4671
人品值
2716
贡献值
3
交易币
0
好评度
2087
信誉值
0
金币
0
所在楼道

  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之第二章(一)

  第二章 唯物论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及其意义

  1、列宁根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在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给哲学物质范畴下了一个完整定义。他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像、反映”。这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它回击了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捍卫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第二,它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哲学物质范畴揭示的是一切物质的共同性,即客观实在性,这是普遍的。物质结构理论讲的是关于某一具体物质形态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特点。其次,哲学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又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哲学物质范畴要以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物质这个普遍性的范畴要以对具体事物结构的认识为前提,没有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没有对个别物体结构的认识,物质这种一般性的认识也不可能产生。哲学的物质范畴要不断地从物质结构理论中吸取营养,才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史表明,没有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就没有近代哲学的物质观;没有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就不可能产生。另一方面,哲学的物质范畴能给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正确的物质观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和研究,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现代,人们要深化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和研究,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指导。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恩格斯说:“支持,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因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是说,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人们从长期生活实践经验中认识到,自然中的事物、社会现象、人的思维都处于不停的运动中。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对此,古代哲学家就有许多生动的论述。如古代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普指出:“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另一方面是说,世界上也不存无物质的运动。运动总要物质的运动。我们讲运动总要指出“什么在运动”,总有运动的物质主体,没有物质主体的运动是无法想象的。从最简单的移动直至人的思维活动,都是物质主体的运动。位置移动即机械运动是物体从一点到另一点;物理运动的主体是分子、原子、原子核、粒子和场等;化学运动的主体除原子外,还有离子、原子团等;生命运动的主体是蛋白质与核酸组成的复杂的多分子体系;社会运动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总之,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必定是物质的运动。

  4、形而上学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否认物质的运动上,把世界及世界上的事物看作是静止不变的。如中国古代哲学家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近代欧洲的一些哲学家认为物质的本性是静止不动。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则表现为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认为不是物质在运动,而是人的心在运动;或者把运动归结为理念、概念等客观精神的运动。前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

  5、中国古代的佛教理论家惠能,他在听到有人争论是风吹幡动还是幡自己在动时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就把风吹幡动这种自然现象完全说成是心的一种幻觉,是心自身产生的。后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运动观,如黑格尔认为运动是“绝对观念”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特点是都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6、所谓相对静止不是绝对不动,永恒不变,而是说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的质的稳定性。

  7、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其二,没有相对静止状态,事物的分化就失去了条件,也就不会有生命现象。其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8、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则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之间的界限和质的区别。如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不可,方不可方可”。

  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突出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就是说,物质运动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而不能反过来按逆向过程进行。

  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特征是三维性,就是说任何运动着的物质只能按照长、宽、高三个方向广延和伸张。

  3、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和它的根本属性及存在形式之间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首先,物质运动离不开空间和时间。列宁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其次,空间和时间也不能脱离运动着的物质。离开运动着的物质,时间和空间就是空间的、神秘的、不可想象的东西,真实的、实在的时间和空间只能是也必然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4、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还特别表现在时间和空间的特性随着物质运动性质的变化而改变上。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证明,时间和空间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5、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它集中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统一。

  四、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同社会历史观结合起来,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理解,使得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根本原因在于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到哲学中来,并使它成为自己哲学的基础。

  由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得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正确的揭示和有力的证明。

  第一,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劳动实践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劳动不是个别人的孤立活动,而是一种集体行为。劳动不仅生产人们生存所必需的产品,同时也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社会的产生和存在奠定了基础。

  第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

  第三,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社会生活是异常丰富和复杂的,有经济的(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等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因此,一切观念、思想、法律、宗教等,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原因所引起的,也应从社会的物质关系中得到解释和说明。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第一,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第二,设计手段、方法,第三,检验、评价实践结果。

  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区别在于是否打上人类实践的印记。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认证码:
验证问题:
10+5=?,请输入中文答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