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救市第三招:大股东增持安排有望尽快推出

作者:黄占渤 2008-07-24 09:33 阅读:440
[背景]“系列谈”重出江湖 关键时刻再出手

  上证报7月21日推出的“积极稳妥发展资本市场系列谈”,从全局性历史性的高度对当前资本市场进行梳理和厘清,首篇《坚定信心 抓住机遇 共促股市繁荣》在证券市场引起极大反响,22日上证报推出系列谈之二《告别旧思维 迎接全流通市场制度建设新起点》。今日,上证报推出系列谈之三《大股东增持有利长期资金入市 》。

  4月初,上证报曾经连续推出《如何看待当前的A股市场》、《挽回市场信心的关键在哪里?》、《市场估值体系紊乱局面亟待扭转》三篇系列评论,在稳定市场信心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

 

    救市第三招:大股东增持安排有望尽快推出

  积极稳妥发展资本市场系列谈之三 :大股东增持有利长期资金入市

  6月22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提出,要“有序调节融资节奏,以适当方式定期公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数据,鼓励和引导长期资金入市,逐步完善市场的内在稳定机制”。

  一个月来的事实说明,尚福林提出的四项要求确实在逐条落实:19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新股发行节奏把握兼顾了各方面的意见;21日,中登公司开始定期公布股改限售股份解禁和减持数据。那么,对于完善市场内在稳定机制和长期资金入市两项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措施的期盼,自然合情,而且合理。

  “市场内在稳定机制”内涵丰富,但就具体措施而言,综合分析基础条件和难度,则不难得出如下结论:更为便捷的大股东增持安排,应该而且完全有可能尽快推出。

  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曾经说过,大股东增持的公司,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好的预期。今年以来,世茂地产、上海复地、合景泰富、玖龙纸业长江实业中信泰富港股公司大股东,纷纷以增持等办法应对公司股价的下跌,令A股投资者艳羡不已。成熟市场的经验说明,大股东增持等行为并非寄望于通过改变供求关系拉升股价,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彰显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经营前景的信心,或作为市值管理的工具。由相对公众投资者更为了解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所有者出面,以较小的成本纠正市场的失灵和错估,为投资者树立明确的预期,对于当前信心不足的A股市场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实,A股市场此前并不缺乏大股东增持的案例。2004年10月,华侨城集团就曾通过集中竞价的交易方式增持上市公司流通股。彼时,华侨城A(行情论坛)股价不到8元,华侨城集团表示,华侨城被市场低估,作为大股东,有责任表达对上市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其后,华侨城A最高攀升至74元,目前复权后的股价也在22元。

  从目前A股市场的法规环境看,大股东增持的行为,有信息披露和申请豁免要约收购等方面的监管规定。例如,《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拥有权益的股份达到或者超过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5%但未达20%的,应编制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达到20%但未超过30%的,还应聘请财务顾问对权益变动报告书出具核查意见。对于一些触发要约收购的情形,还应向证监会申请豁免以要约收购方式增持股份,或构建简易程序免除发出要约等。

  我们相信,对于大股东增持等行为,有关部门的确可以继续细化有关监管规定,进一步简化监管程序,便捷大股东推进相关工作。

  大股东增持等行为,不仅是市场内在稳定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长期资金入市,个中原因,就在于便捷的增持机制,可以为大股东提供更好的市值管理工具,便于其所持股份的吞吐和流转,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其规避市值剧烈波动和保证流动性的需求,进而减少因上述问题带来的简单抛售,形成资本“既来之,则安之”,保持在资本市场体系内流动的稳定局面。

  同时,大小非减持问题引发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博弈讨论,客观上也说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通过上市公司层面形成的对接,客观上需要更为便利的润滑措施予以保证。并且,在资本市场的体系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并非泾渭分明,二者角色和作用上转化的便捷程度,也是稳定资金在体系内流转的重要保证。

  当然,涉及到鼓励和引导长期资金入市这一话题,业界不乏更多鲜明建议,例如进一步降低长期资金的交易成本,对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实行差别税率;督促上市公司持续稳定分红,培育基于上市公司稳定回报而非博取短差的投资文化;建立调节供求关系,稳定市场走势的专门性基金等。

  综上所述,我们热切期盼更为便捷、简化的大股东增持制度安排尽快运行,并乐见由基础性制度建设演进带来的市场内在稳定机制的逐步形成,及其与资金面引发的积极互动。

[背景]“系列谈”重出江湖 关键时刻再出手

  上证报7月21日推出的“积极稳妥发展资本市场系列谈”,从全局性历史性的高度对当前资本市场进行梳理和厘清,首篇《坚定信心 抓住机遇 共促股市繁荣》在证券市场引起极大反响,22日上证报推出系列谈之二《告别旧思维 迎接全流通市场制度建设新起点》。今日,上证报推出系列谈之三《大股东增持有利长期资金入市 》。

  4月初,上证报曾经连续推出《如何看待当前的A股市场》、《挽回市场信心的关键在哪里?》、《市场估值体系紊乱局面亟待扭转》三篇系列评论,在稳定市场信心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

    积极稳妥发展资本市场系列谈之一---- A股近大底 坚定信心抓住机遇 共促股市繁荣

    积极稳妥发展资本市场系列谈之二---- 告别旧思维 迎接全流通市场制度建设新起点

    积极稳妥发展资本市场系列谈之三---- 大股东增持有利长期资金入市

    吴敬琏:现在股市出现问题 政府救市是应该的

    救市第三招:大股东增持安排有望尽快推出

  积极稳妥发展资本市场系列谈之三 :大股东增持有利长期资金入市

  6月22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提出,要“有序调节融资节奏,以适当方式定期公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数据,鼓励和引导长期资金入市,逐步完善市场的内在稳定机制”。

  一个月来的事实说明,尚福林提出的四项要求确实在逐条落实:19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新股发行节奏把握兼顾了各方面的意见;21日,中登公司开始定期公布股改限售股份解禁和减持数据。那么,对于完善市场内在稳定机制和长期资金入市两项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措施的期盼,自然合情,而且合理。

  “市场内在稳定机制”内涵丰富,但就具体措施而言,综合分析基础条件和难度,则不难得出如下结论:更为便捷的大股东增持安排,应该而且完全有可能尽快推出。

  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曾经说过,大股东增持的公司,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好的预期。今年以来,世茂地产、上海复地、合景泰富、玖龙纸业长江实业中信泰富港股公司大股东,纷纷以增持等办法应对公司股价的下跌,令A股投资者艳羡不已。成熟市场的经验说明,大股东增持等行为并非寄望于通过改变供求关系拉升股价,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彰显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经营前景的信心,或作为市值管理的工具。由相对公众投资者更为了解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所有者出面,以较小的成本纠正市场的失灵和错估,为投资者树立明确的预期,对于当前信心不足的A股市场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实,A股市场此前并不缺乏大股东增持的案例。2004年10月,华侨城集团就曾通过集中竞价的交易方式增持上市公司流通股。彼时,华侨城A(行情论坛)股价不到8元,华侨城集团表示,华侨城被市场低估,作为大股东,有责任表达对上市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其后,华侨城A最高攀升至74元,目前复权后的股价也在22元。

  从目前A股市场的法规环境看,大股东增持的行为,有信息披露和申请豁免要约收购等方面的监管规定。例如,《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拥有权益的股份达到或者超过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5%但未达20%的,应编制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达到20%但未超过30%的,还应聘请财务顾问对权益变动报告书出具核查意见。对于一些触发要约收购的情形,还应向证监会申请豁免以要约收购方式增持股份,或构建简易程序免除发出要约等。

  我们相信,对于大股东增持等行为,有关部门的确可以继续细化有关监管规定,进一步简化监管程序,便捷大股东推进相关工作。

  大股东增持等行为,不仅是市场内在稳定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长期资金入市,个中原因,就在于便捷的增持机制,可以为大股东提供更好的市值管理工具,便于其所持股份的吞吐和流转,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其规避市值剧烈波动和保证流动性的需求,进而减少因上述问题带来的简单抛售,形成资本“既来之,则安之”,保持在资本市场体系内流动的稳定局面。

  同时,大小非减持问题引发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博弈讨论,客观上也说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通过上市公司层面形成的对接,客观上需要更为便利的润滑措施予以保证。并且,在资本市场的体系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并非泾渭分明,二者角色和作用上转化的便捷程度,也是稳定资金在体系内流转的重要保证。

  当然,涉及到鼓励和引导长期资金入市这一话题,业界不乏更多鲜明建议,例如进一步降低长期资金的交易成本,对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实行差别税率;督促上市公司持续稳定分红,培育基于上市公司稳定回报而非博取短差的投资文化;建立调节供求关系,稳定市场走势的专门性基金等。

  综上所述,我们热切期盼更为便捷、简化的大股东增持制度安排尽快运行,并乐见由基础性制度建设演进带来的市场内在稳定机制的逐步形成,及其与资金面引发的积极互动。

从中观层面看,目前A股市场究竟值不值得投资?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市盈率是目前市场上判断估值水平时被广泛引用的一个指标。时下一种普遍的观点是,目前A股整体20倍左右的市盈率水平基本合理。但这里明显存在一个误区,即拿我们整体的市盈率与海外成分股的市盈率去比较,这就好比拿我们全班同学的平均成绩与人家“尖子”去比,由此妄自菲薄,认为我们什么都比不上人家,这样的思想自然贻害无穷。

  如果要拿“尖子”比,沪深300指数丝毫不比人家逊色。据中证指数公司测算,按滚动四个季度净利润数据计算,沪深300指数样本股今年6月底的加权平均市盈率仅15.8倍,中证800指数的市盈率也仅16.54倍。分行业看,沪深300样本公司中,原材料行业公司市盈率最低,仅12.95倍,金融地产与工业行业市盈率也都在15倍以下,分别为13.95倍与14.13倍。这与沪指2005年在千点水平时几乎相当。

  也有人说炒股就是炒未来,单纯看市盈率注重的是历史而不是未来,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此,许多投资者开始接触一个新的估值指标:PEG,即市盈率(PE)/预期的企业年增长率(Growth Ratio)。PEG指标在考虑低风险的同时,又加入未来成长性考量,因此能更全面对新兴市场股票进行估值。一般而言,股票PEG在1以下,具备较明显的投资价值。也就是说,如果沪深上市公司平均业绩增长率达到30%,则市场平均市盈率在30倍左右属于合理。

  从沪深A股权重最大的金融股来看,若按照目前沪深市场金融股三年平均净利润增长30%测算,2008年A股市场应有的合理动态市盈率为30倍,对应上证综指的价值中枢在4300点左右。

  从微观层面看,沪深股市并不缺乏10年涨10倍的个股(“tenbagger”)。统计表明,过去10年间,在中国股市目前近1500家上市公司中,共有230只股票涨幅超过10倍;过去5年多里,共有78只股票涨幅超过10倍,平均每19只股票中就有一只是10倍股。除部分重组、资产注入类股票外,大部分个股均为高成长性股票。沪深两市1000多只个股中,373只在过去3年中,净利润实现连续增长,占全部A股总数25%。其中,连续3年净利润增长率均在20%以上的个股,有116只。

  困难是暂时的、局部的,相信有关方面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眼下中国股市面临较多的困难。这些困难,有的属于外部因素,有的属于自身因素。但总体来看,困难是暂时的和局部的,相信有关方面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促进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这是中国股市的最大利好。中国证监会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尚福林日前提出4条维稳措施,包括有序调节融资节奏、让“大小非”减持更透明、鼓励引导长期资金入市、逐步完善内在稳定机制等方面,其中释放出的积极政策信号不容忽视。结合前期三一重工(600031,股吧)大股东主动延长限售期并亮出减持价格底线,之后一批公司纷纷“跟进”,可以看出,市场最担心的“大小非”问题已出现了良性解决的曙光。

  事实上,稳定预期是恢复投资者信心的一条重要途径。权威机构近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内地66%的投资者对三季度经济持乐观态度,62%的投资者预计三季度投资回报率将有所上升,40%的人正考虑投资股票。在一般投资者信心恢复的同时,主流机构、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没有理由袖手旁观甚至落井下石,毕竟,一个繁荣的证券市场,才能出现各方所期待的共赢局面。

从中观层面看,目前A股市场究竟值不值得投资?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市盈率是目前市场上判断估值水平时被广泛引用的一个指标。时下一种普遍的观点是,目前A股整体20倍左右的市盈率水平基本合理。但这里明显存在一个误区,即拿我们整体的市盈率与海外成分股的市盈率去比较,这就好比拿我们全班同学的平均成绩与人家“尖子”去比,由此妄自菲薄,认为我们什么都比不上人家,这样的思想自然贻害无穷。

  如果要拿“尖子”比,沪深300指数丝毫不比人家逊色。据中证指数公司测算,按滚动四个季度净利润数据计算,沪深300指数样本股今年6月底的加权平均市盈率仅15.8倍,中证800指数的市盈率也仅16.54倍。分行业看,沪深300样本公司中,原材料行业公司市盈率最低,仅12.95倍,金融地产与工业行业市盈率也都在15倍以下,分别为13.95倍与14.13倍。这与沪指2005年在千点水平时几乎相当。

  也有人说炒股就是炒未来,单纯看市盈率注重的是历史而不是未来,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此,许多投资者开始接触一个新的估值指标:PEG,即市盈率(PE)/预期的企业年增长率(Growth Ratio)。PEG指标在考虑低风险的同时,又加入未来成长性考量,因此能更全面对新兴市场股票进行估值。一般而言,股票PEG在1以下,具备较明显的投资价值。也就是说,如果沪深上市公司平均业绩增长率达到30%,则市场平均市盈率在30倍左右属于合理。

  从沪深A股权重最大的金融股来看,若按照目前沪深市场金融股三年平均净利润增长30%测算,2008年A股市场应有的合理动态市盈率为30倍,对应上证综指的价值中枢在4300点左右。

  从微观层面看,沪深股市并不缺乏10年涨10倍的个股(“tenbagger”)。统计表明,过去10年间,在中国股市目前近1500家上市公司中,共有230只股票涨幅超过10倍;过去5年多里,共有78只股票涨幅超过10倍,平均每19只股票中就有一只是10倍股。除部分重组、资产注入类股票外,大部分个股均为高成长性股票。沪深两市1000多只个股中,373只在过去3年中,净利润实现连续增长,占全部A股总数25%。其中,连续3年净利润增长率均在20%以上的个股,有116只。

  困难是暂时的、局部的,相信有关方面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眼下中国股市面临较多的困难。这些困难,有的属于外部因素,有的属于自身因素。但总体来看,困难是暂时的和局部的,相信有关方面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促进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这是中国股市的最大利好。中国证监会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尚福林日前提出4条维稳措施,包括有序调节融资节奏、让“大小非”减持更透明、鼓励引导长期资金入市、逐步完善内在稳定机制等方面,其中释放出的积极政策信号不容忽视。结合前期三一重工(600031,股吧)大股东主动延长限售期并亮出减持价格底线,之后一批公司纷纷“跟进”,可以看出,市场最担心的“大小非”问题已出现了良性解决的曙光。

  事实上,稳定预期是恢复投资者信心的一条重要途径。权威机构近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内地66%的投资者对三季度经济持乐观态度,62%的投资者预计三季度投资回报率将有所上升,40%的人正考虑投资股票。在一般投资者信心恢复的同时,主流机构、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没有理由袖手旁观甚至落井下石,毕竟,一个繁荣的证券市场,才能出现各方所期待的共赢局面。

所有公司都成为三一重工(600031,股吧)之后,我们就将告别“大小非”这一股改带来的特定称谓。那时,市场上只有限售股或非限售股。

  理解动机完善制度

  以更广泛的限售股意义而言,在全流通市场中,除了大小非之外,IPO、定向增发、高管持股以及战略配售,都会形成限售股。全流通时代,我们存在两个疑问:第一,限售股股东是否“死了都要卖”?第二,怎样解决卖与不卖、卖与买之间的矛盾?前者,需要我们充分理解限售股股东卖股的动机;后者,需要我们进一步致力于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在充分理解动机方面,今年5月,监管部门人士曾明确指出,认识大小非问题,不一定要从减持的角度切入,解禁和减持还有距离较大的一步,就解禁的大小非而言,“不光有卖出的,还有买入的,所以解禁不等于减持。市场上很多股东并不以拿到现金为目的,因此减持并非必然选择。”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最新评论

我要投稿 我要评论
认证码:
验证问题:3+5=?,请输入中文答案:八 正确答案:八
限 50000 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