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一、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首先,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其次,劳动创造了人脑,推动了语言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再次,通过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
二、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
第一,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获取自己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第二,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特征。
第三,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也是人类与动物的一个重大区别。由于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动物不进行生产劳动,只能获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所以它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不能能动地改造自然。而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能够利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自己必需的物质资料,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第四,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上述种种区别,造成了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与动物界发展的继承方式不同。在动物界,其生物的特性、生活经验和技能的积累与下传,主要通过先天本能的遗传方式进行。而人类因为能够从事生产劳动,并且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形成了语言、思想、科学、文化、传统及各种传播媒体。 因此,人类的社会生活经验、劳动经验和技能等,体现为语言、思想、科学、文化、传统,并通过传播媒体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三、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
1、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和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
2、生态系统是复杂的自然系统之一。一个生态系统由四个基本部分构成,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或称还原者)和非生物环境。
3、当代的环境问题
第一是空气污染严重。目前全世界的工厂和电厂每年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有200多亿吨。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25%,目前浓度为350ppm,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600ppm。严重的空气污染造成地球升温。
第二是世界性水源危机。由于人口的膨胀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用水量持续上升,加上水源污染严重,致使世界上60%的地区面临着淡水不足的困境,40多个国家的水源严重匮缺。
第三是森林惨遭毁灭。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没有森林便没有人类,可是它正遭践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每分钟有2000平方米森林被毁掉。1950年以来,全世界的森林已损失了一半。预计到2000年,森林面积将下降到0.21亿平方千米,到2020年,下降到0.18亿平方千米。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质的最大生产者和蓄积者,是“生物资源库”和“绿色蓄水库”。森林的破坏是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土地沙漠化、物种退化的主要原因。
第四是物种不断减少。据英国剑桥保护监测中心1986年的统计,全世界处于灭绝边缘和处于严重威胁之中的哺乳动物有406种,鸟类593种,爬行动物209种,鱼类242种,以及其他昆虫、蝴蝶等267种。在未来30-40年中,将有6000种植物在地球上消灭。
地球上已经沙漠化和受其影响的地区高达3843万平方公里,而且每年递增100-150万公顷。
第五是臭氧层变薄。臭氧层可以过滤太阳紫外线,是生命在地球上生存的保护屏障。现在人类活动释放的污染物质主要是电冰箱、空调器、喷雾器和某些工业过程排放的氟氯烃类物质,导致臭氧层破坏。
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