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 2063阅读
  • 0回复

[分享]考研政治重点知识记忆之邓三论篇

级别: 经院本科
发帖
1709
铜板
4177
人品值
2034
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1703
信誉值
0
金币
0
所在楼道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对世界形势和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时代条件);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历史条件);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基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基础)。党的十五大又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来源:考试大网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成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

  3.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使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邓小平理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3)邓小平理论是指导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当代世界的新变化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

  D.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D】(2007年单选题第11题)。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和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

  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AC】(2006年多选题第28题)。

  (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

  A.坚持党的先进性B.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党的阶级性D.坚持与时俱进【D】(2004年单选题第10题),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

  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先进文化

  C.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D.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C】

  (2004年单选题第11题)。在当代中国,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5.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1)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在这一思想路线指引下,我们党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实现了全党工作中心的伟大转移;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标志着党在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这一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毛泽东同志去世和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批判了“两个凡是”和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使人们的思想从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成功地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经受住了严峻考验,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即著名的南方谈话)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第二个宣言书。

  邓小平同志去世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邓小平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然要求尊重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真理、运用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实践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尊重实践就是尊重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我们党工作路线上的体现。

  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与时俱进对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要求: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

  A.体现时代性B.把握规律性C.富于创造性D.注重协调性【ABC】(2005年多选题第24题)。

  7.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科学的表述揭示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有四个基本方面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基本内容为:

  (1)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反对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两种错误的思想。

  (2)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既要吃透理论,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搞清实际,把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认识,并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3)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实事求是在党的思想路线总的地位与其他三个方面并不是等同、并列的,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三个方面都可以用实事求是加以解释和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还蕴涵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故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邓小平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他对真理标准问题作了新的发挥,把实践标准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和群众利益标准。

  8.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使主观与客观、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但主观是否符合客观,思想是否符合实际,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来加以检验。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从根本上破除一切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克服与消除思想僵化,从而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9.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需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和根本要求。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都深刻地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其内涵是:(1)体现时代性;(2)把握规律性;(3)富于创造性。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必须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基础,是关键。进行理论创新,就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总理的惟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行理论创新,就必须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

  A.科技创新  B.制度创新  C.文化创新  D.理论创新【D】(2006年单选题第12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辩证统一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10.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1)“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中最根本的还是生产力标准,因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关键的基础是发展生产力。

  (2)“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3)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确立“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第二,“三个有利于”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生产目的的问题。

  第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同各项工作的具体标准并不矛盾。

  1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发展才是硬道理  B.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2005年单选题第11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ACD】

  (2008年多选题第29题)。搞清楚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基本成果的前提下,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

  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D.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E.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ABCDE】

  (2004年多选题第25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科学水平:这一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克服了片面强调生产力或生产关系的错误倾向;这一概括,为我们既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这一概括,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1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根本任务提出的依据: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这是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

  (3)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发展是实现民富国强的要求。

  (4)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13.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起始阶段,而是中国特有的,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经济上——虽然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但是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种分配方式;政治上——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但民主政治还不能达到高度的成熟;文化上——虽然马克思主义已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构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封建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仍有广泛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有一个发展过程。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由历史条件决定: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由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我国还是发展中的第三世界;由现实状况决定:虽有经济实力的巨大增长,但没有完全摆脱贫穷落后;长期性: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100年。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科学依据;是警惕右,特别是防止“左”的强大思想武器。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四项原则,改革开放)”。

  (2)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四项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反对僵化和自由化。

  (3)改革的性质和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作用;改革是我们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从改革和革命的目的来看,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改革对社会发展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上看不亚于一场革命,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不是对旧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旧体制的根本改造;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政治大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2008年单选题第11题)。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由1000美元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稳定与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

  请结合材料,辨析这一观点。

  【答案要点】(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2)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离开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2005年辨析题第33题)

  从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来看: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深化改革必将加快经济发展,发展得好则会有力地支持改革,为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从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来看:只有通过改革加快发展才能解决经济社会中的突出矛盾,求得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而保持稳定则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要条件,国家一乱则一事无成。

  15.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改革是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统筹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的客观使然,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是我们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展开,是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的整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

  A.科技创新  B.制度创新  C.文化创新  D.理论创新【D】(2006年单选题第12题);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D】(2006年单选题第13题);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这十条经验,覆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18.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

  A.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B.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C.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D.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ABCD】(2005年多选题第30题)和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

  A.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统筹兼顾【ABCD】(2008年多选题第28题)。

  1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A.根本任务  B.根本原则  C.本质属性  D.基本要求【C】(2007年单选题第14题)。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5分)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5分)

  【答案要点】(1)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方面的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实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注:如果考生就社会保障内容的某一两点深入展开分析,可酌情给分。)

  (2)社会保障体系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

  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矛盾得到正确的处理,社会公平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

  (2006年分析题第37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具体的现实的人  B.广大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人  D.社会全体成员【ABD】(2007年多选题第20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20.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决策和总体部署,是从全局出发制定的在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战略步骤、战略重点、战略部署和战略措施。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是其基本特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战略突出富强、民主、文明多元化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用一百年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通常要用几百年走完的历程。

  2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

  A.科技含量高  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

  D.产值增加快E.环境污染少【ABCE】(2004年多选题第26题)。(2)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主要内容有

  A.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B.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C.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D.服务业全面发展【ABD】(2005年多选题第25题)。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2.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共同富裕,是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策。东部沿海地区要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发展起来,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需顾全这个大局。沿海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它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23.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及意义

  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是扩大内需,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的主要工作: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条件。

  2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衣食之源;(2)农产品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重要的原料,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可能为工业和其它部门发展提供剩余劳动力;(4)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成为工业品的重要市场;(5)农产品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人物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发展现代农业;二要增加农民收入;三要改善农村面貌;四要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具体措施有:

  A.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B.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

  C.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D.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ABC】(2007年多选题第30题);五要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六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25.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为此,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为此,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26.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速度是前提,比例是基础,效益是中心,质量是保证。在四者发生矛盾时,要坚持把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效益为标准去衡量速度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

  A.积累与消费关系B.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C.速度与效益的关系D.数量与质量的关系【C】(2006年单选题第11题)、比例是否合理。

  27.粗放型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主要通过追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即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称之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即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方式,称之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意义:可以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并有利于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可以减少固定资产投资,抑制上新项目、铺新摊子,有利于利用现有基础和促进老企业技术改造;可以使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需要,消除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引起的生产能力闲置、开工不足和人财物的浪费;可以促进科技进步,更好地适应国内外竞争的需要。

  如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正确处理好上新项目与利用现有基础的关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既要坚持集约经营的方向,积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又要从实际出发,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2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将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

  A.经济实力的竞争  B.人才的竞争

  C.军事实力的竞争  D.政治实力的竞争【B】(2005年单选题第13题)。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应做到: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

  30.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将来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缓解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克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摆脱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有利于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在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3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材料1

  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1980年翻两翻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与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翻,是我国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中等发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1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增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物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焦化形成十分严峻,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的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材料2

  “十一五”时期资源节约方面的主要指标

  指标2010年与2005年相比属性(注)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约束性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增加到0.5预期性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55.8%提高到60%预期性

  注: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2007年分析题第37题)。

  “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指标

  指标2010年与2005年相比属性

  耕地保有量减少0.3亿公顷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增加1.8%约束性

  结合材料回答:

  (1)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较高提供何种要求?

  (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案要点】(1)经济增长方式一般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从材料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方式越来越显露出其弊端。现在,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的体系,这在客观上要求经济增长必须以提高效益和质量为中心,即要以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取代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发、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二,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第五,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欢迎提供真实交流,考虑发帖者的感受
认证码:
验证问题:
10+5=?,请输入中文答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