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同学大家好,2009年考研政治大纲正式颁布,今天我们邀请到万学海文考研政治辅导名师张旭做客嘉宾聊天室,为考生解读2009年政治大纲最新变动和备考措施。张老师长期从事考研政治命题动向研究,编写过《考研政治最后三套题》、《考研政治复习指导》等资料,颇受学生欢迎,连续6年参加国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北京地区政治理论阅卷。在参加命题和阅卷的过程中,对于政治理论课的复习指导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今天就有请万学海文张老师跟大家分享一下。
主持人:今年教育部制订的《2009年全国项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已经颁布了。今年的考研政治理论大纲邓论部分有哪些新的变化?
张老师:主持人好!同学们好!我首先谈一下09年考研政治理论大纲邓论部分的新变化:
1.第一章标题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修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社会理论体系。
2.第一章第一节前加了三个知识点,分别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第一章第一节标题“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修订为:“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在这一节中全面介绍了邓小平理论,包括它的形成、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等各个方面。
4.第一章第二节“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修订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作为第一节的最后一个知识点。
新的表述不仅更加合理、科学,而且将这一个知识点放到第一节中,邓小平理论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5.2008年大纲的第二章的标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改为第一章第二节,标题修订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新的表述科学,但是内容上没有实质变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因此,把原第二章作为新大纲第一章的第二节。
6.2008年大纲第三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调整为新大纲的第二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章节顺序发生变动。
7.新大纲第二章的第二节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调换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并在后面加上新的知识点“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改为: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
(1)知识点的顺序发生变动,内容没有变化。
(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8.把第三章第二节的知识点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调整到第三章第一节第三个知识点。
章节的顺序放生变动,内容没有变化。但是,把它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放在一节当中,系统性更强、也更合理。
9.原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调整为新大纲的第三章.
只是章节的顺序发生变动,内容没有变化。
10.2008年第五章的内容调整为2009年的第四章,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改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四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展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四者是有机统一, 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四个建设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11.原第六章调整为第五章,标题变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把第1节调整到第一章第三节,题目是科学发展观,知识点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现实基础和重要借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⑴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现实基础和重要借鉴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推进现代化建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料、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
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提纲挈领,切中实质,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⑶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实施“三步走”战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统筹“两个大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同时,科学发展观还将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
⑷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社会主义在消除资本主义弊端方面的优越性。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全面体现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12.第六章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调整为第九章,第一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知识点是: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知识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新增知识点。
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首先,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其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理论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实践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⑵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新增知识点)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放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13.原第六章第三节、第四节和第五节整合为第五章,标题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其中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改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速度、结构、效益、质量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有效益才有实在的速度,有一定的速度才能有效益。结构合理与提高效益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持续的经济增长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结构合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质量是根本保证,没有质量就不会有效益。
14.把第七章改为了第六章。
章节顺序发生变动。
15.把第八章改为了第七章。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此两个知识点合并为“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权分立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协商制度是充分发扬民主,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加强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明确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扩大基层民主的重点,是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广大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族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16.原大纲第八章第二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的道路,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同时必须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调整为新大纲第九章;原第六章第二节第二个知识点成为新大纲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首先,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其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理论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实践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18.新增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作为新大纲第二节。原第六章第二节第三个知识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作为新大纲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的第一个知识点。新增加第二个知识点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19.原第十一章第三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改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第三个知识点把“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调整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外交思想的重要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检验。在2005年9月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并发表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第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第四,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0.原第十二章第三节“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改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第一个知识点“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改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六项重大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确保党的各方面建设更好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通过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改革创新,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主持人:在了解09年邓论新大纲的变化之后,同学们最关心的是针对这些新变化,邓论如何进行复习呢?张老师,您能给我们大家简单谈一下吗?
张老师:好的。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门课程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复习方法也有其独特之处。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谈一下有关邓论的复习方法:
第一,同学们首先应当认真了解一下辅导专家对09新大纲的解读,找出今年新大纲有关邓论知识点的变化。特别要注意的是,新变化的那部分知识点深度解析,因为根据惯例,考纲中新变化的知识点往往是考试命题的重点。
第二,理解并且能够熟记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著名论断、重要论述、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以及一些能和当今发生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联系起来的相关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及党和国家采取的一些方针政策。同时,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要注意十七大方面的内容,要能够把十七大的内容吃透。
第三,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门学科具有理论性、现实性等特点,能够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等学科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这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将邓论中的知识点和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运用其他学科中的基本原理,来分析本学科的一些重要论断以及与其相关的重大方针、政策和举措。
第四,邓论这部分需要掌握的东西很多,需要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同时应当关注当今发生的热点问题,能够将邓论中的基本原理、重要论断等和这些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并学会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重要论断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这样可以加深对邓论中的相关原理以及形势与政策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主持人:我想09考研学子已经奋进在路上了,莫道前路无知己,满城尽是考研人。放开心去面对一切,虽然每天不一定都能迎着朝阳,但也要把握白昼珍贵的时光,踏实努力,坚持你的理想。相信广大考研学子在经历一年的辛劳付出之后,09春天一定能收获成真的梦想。最后,我忠心祝愿广大考研学子在09年考研中取得佳绩!我们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万学海文张老师的到来!
张老师:谢谢主持人,也祝愿09考研学子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