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o/x5
王 锋 h87L8qh9
pE(<XD3Q
摘 要:我国教师专业化还处在初级阶段,专业化的总体水平不高,时代发展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关系教育的总体水平和质量,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教育观念转变、研究性学习、校本教研几个方面就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谈几点认识。 2#n$x*CY
关键词:专业化;教育观念;校本教研 ZHiICh|et%
一、问题的提出 uhw5O9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正逐步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拥有的知识与技能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法码,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本能需要促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攀高。教育目标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转变。因此,社会、时代、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决定了教师必须终生学习,使自己具有与时代相通的教育理念,丰富扎实的知识底蕴,精深的专业知能,独特的教育风格,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EuyvftZ
新的课程体系在结构上更为均衡化、综合化、选择化,课程内容更趋向社会化、生活化、现代化,课程功能更强调基础性、发展性、创造性;课程的实施更注重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课程管理更讲求灵活性、层次性、适应性;课程评价则更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过程化。在新课程下的课堂从“满堂灌”向主动、生动、自主学习转变,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引导者角色转变。新课程的上述突破对教师提出了诸多期待,而且这种期待不只是简单地强调提高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或专业能力,它要求教师具有一种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客观科学的方法。这些要求必须通过提升教师的综合文化知识水平与素养,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来实现。 os(Jr!p_=
二、概念的界定 w}U5dM`
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在师范教育史和教师队伍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发《(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个大类,其中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定义为“从事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教师专业化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专业化的总体水平不高,需要通过教育改革,发展教育培训,来不断推进。 9p[W :)P4d
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化化的认识,目前学界还没有较为一致的看法,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专业能力熟练程度由一般化到专业化的持续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技能(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表达的技能、板书的技能、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运用能力)等等,adidas。 _} X`t8L h
三、促进教师专业提高的几点体会 =|6^)lt$
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下面谈几点认识。 G3_mWppH
1、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ziLr }/tg
观念支配行为,思想决定行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首先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我国影响深远,根深蒂固,反映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思想、考试制度、评价标准和教学方法等。这种教育观念的弊端首先表现在:教师专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许多教师一辈子用同样的方法、多年不变的专业知识、多年不变的教材教不同的学生。教师一辈子就是一个教书匠,教师越老学生越不欢迎,更谈不上什么教育家。这种教育观念不仅束缚了教师的发展,更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朱棣文教授认为:中国学校过多强调学生的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不够。到美国留学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知识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崔琦教授谈到他的那些来自中国名牌大学的一流学生时说:“他们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我告诉他们,做学问可不是做作业,那只是重复前人做过的事。”他打了一个比喻,做学问就像在旷野或森林中寻找回家的路一样,需要有开创性的探索精神。不转变这种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不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就不能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WnJLX ^;
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树立哪些教育观念才能促进专业素质的发展? I?> -
首先,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实行这一改革的实质,是要从把知识分割过细,缺乏联系转变为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分割太细,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突出弊端,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这也是建国后没有培养出大师级人才的重要原因。改革已是刻不容缓。改革的方向是:软化学科界限,淡化细节了解,强调学科的相互联系以及科学和社会系统的联系,而不是简单地增加学科“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树立整体化的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就必然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习通识知识。 #)PGQ)(
其次,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实行这个转变的实质,是要把教育教学从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为中心,转变到,既关注上述智力因素,又关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使它们相互促进,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但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老师要重视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讲述科学家们的发现、发明、创造所经历的曲折和艰辛,同时要大力开展由学生自己组织、自主参加的各种第二课堂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和失败。教师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专门职业。所谓“学者未必是良师”是说一个教师要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必须在通识专业的基础上,具有教育科学诸方面的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树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学习现代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的知识、课程与教学的知识、教育科学研究的知识和能力、心理健康与辅导的知识和能力、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行政与政策法规等等知识,从而促进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MOqA$b
2、终身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VH7iH|eW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面对以几何速度不断翻新的信息洪流,一个希望获得成功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不再是他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他能否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学习最新知识的能力。”美国学者彼得?圣洁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写到:“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目前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不少教师以“日常工作繁忙”为借口,缺乏学习的动力,自我学习意识不强,满足于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即使是学历进修、岗位培训,也是不过是为应付“职评”所需的“硬条件”而“镀金”,造成了原有的教师素质与新形势的不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缺失”与“旁落”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如何以学校为单位、发挥学校自身资源优势,构建一个教师继续教育的学习机制,激发其学习动机,养成其学习习惯,促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使学校具备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化发展的功能,从而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整个学校管理中显得尤其重要。在当今知识爆炸、变化迅速的社会中,教师如果不能积极进行“终身学习发展”,满足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则势必要遭受被淘汰的命运。 N}l]Ilm$34
从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教师即研究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师即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等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各种教育文献中。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即研究者”已经成为时代对每一位教师的起码要求。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上,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就须要自身不断充实,丰富,完善主观世界,因此,教师要有善于捕捉、组织各种信息和判断各种信息价值的能力;要有善于认识自己的各种需求、思路品质、策略、态度的能力;要有对自己工作学习的反思能力,以及根据反思的结果自觉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教师不仅要能解决常规问题和完成常规工作,更要能在变迁与复杂的教育世界中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并找寻出最佳的教育教学行动策略与行动方案。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教师只有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研究,才能够了解自己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学生们在想什么,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等。通过参与研究,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事实上,对许多教师来说,并非没有研究,而是在研究之后缺乏“成果意识",未能对研究进行理论化的工作。很多教师呕心沥血,一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却未能写成一篇像样的论文,无疑是非常遗憾的。? 3Q*RR"3
3、走“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之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uZ0 $s$
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方法与途径固然很多,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校本教研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校本教研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建了一个平台,同时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什么是校本教研?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概括地说,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下面就校本教研谈一些实践性感悟。开展校本教研要具备三大要素: ltr;pc*)
一是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教师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自己往往还意识不到,教学上形成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时,也不能及时总结提炼。究其原因,是个人还没有树立起反思的意识,集体中还缺乏反思的氛围。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为具有自觉改进意识与自我提高能力的专业人员。 F"m}mf
二是倡导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助。研究表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一项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研究时,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相互指导,集体备课,可有75%的教师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的人能有同样的表现;一些教师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棘手问题,但又不知道如何改进。对此,学校将问题分类,结合教学案例组织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一同来“会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起到“旁观者清”的效果。现在绝大多数教师忙于教学,学校安排的教研组活动时间很难确保,很多教师认为,平常在办公室随时随地的交流对自己帮助非常大。由此可见,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教研活动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3f:1D=f
三是专业支持。由于教师聘用、考评、教学负担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的教研组活动,流于形式,集体备课更是纸上谈兵。教师忙于教学业务,很难抽出时间来学习教育理论,绝大多数教师只会埋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在教育大变革时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师只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训练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发挥着先导作用。教师教育机构要保持多年来在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方面形成的传统优势,大力加强教师教育的科学研究;要紧密结合当前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研究教师成长的客观规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切实提高教师教育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科研成果推进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提高,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教育机构的教师和专家特别是从事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教育科研方面的教师和专业人员经常深入中小学,了解中小学,研究中小学和服务中小学;加强教育技能的培养,强化教育实践的环节,突出现代教育技术训练,使教师专业化具有显著的特色。 y1\^v_.^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强调“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方面构成校本教研制度,这三大因素缺一不可。当然,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师所在学校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日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教师所在任职学校是教师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本人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场所,因此,学校校长的教育理念和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视程度是教师专业提高的关键。 2008-7-23 hBfzU\*0H
参考文献: B
GEJiLH
1、《教师法》 《教师资格条例》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c> U{,z
2、柳海民 主编《当代教育理论》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 OuBMVn
3、刘芳 主编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