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和固然尘埃” _<8y^ymo
;-F#a+2]!
现如今,在种种的生活的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将社会生活中的压力,借助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纾解。有些人借助于身体上的愉悦,有人借助于精神上的放松。论及形式,或是体育锻炼,或是读书学习,但总有一种形式让我百丝不得其解,那就是宗教对人们启示作用。为此,我参看了很多的宗教著作,从中发现了很多的处事哲理,相信这可能就是原因所在。 >_".
5VN4A<))
“中国的佛教”经过了几千年的甄选,现在国人所领悟的佛学,已经是汉化后的产物了。因此,国人的佛学更加具有哲学性。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佛学的原因吧。对于一个受马列主义思想教导多年的年轻人来说,我更多的是将佛学看作是一门净化内心的哲学来看待,而非宗教。 ??Lxb% 7R
dK-G%5)r
哲学上讲每一件事物都无外乎“原因”、“经过”、“结果”三种状态,并依这三种状态的不同,导致事物的本质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三种状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实中的人们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放到结果上。总是从结果上溯去看事物的发展。佛学等宗教哲学上更多的强调的是结果产生的根源,就是哲学上讲的“原因”,更多的强调从原因处出发考虑问题。佛教上经常说先“结善缘”,后“修真身”,最终才能“得善果”。佛教从某种意义上告诉我们,做事的时候要先考虑从好的角度出发,向着“善缘”努力;然后在自身上管理自己的行为即“真身”;最后才是因此而得到的美好结局即“善果”。 FWj~bn
XN Y(@
从佛学思想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佛学更多的强调做事应该从出发点开始,最后达到好的结果。如今的社会生活节奏正在提速,人们的各种压力也被储存起来,当心里防线被突破后,人们往往会做出一些难以想象的事情来。此时,哲学会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事物的结果和愿意之间可以相互的转化。当我们看到事情的一个结果时,可以向着另一个方向去多做努力,最终达到想要的结果。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