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注1]本人在考研的时候,限于环境,几乎和外界没有任何交流,以下的内容都是自己闭门造车之物。多有错误之处。经过很长时间,里面的内容不免有遗漏和不连贯之处。敬请谅解。以后我会逐渐增加新的内容,不断修改。 v O PMgEI
X'jr|s^s
[前注2]如有转载,请勿修改。 *N`;I@Q"[
~+=E"9Oo
本来这些事情是不打算写出来的,想让它永埋于心底,慢慢随时间的消失而消逝。但出差的时间里,晚上没有别的事情,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这一年来的事情,尤其是总结一下考研的事情。以纪念那些故去日子——心痛的日子。也算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吧。至于为什么考研,这里就不打算说了,反正是2005年8月13号来到济南,开始考研。 UP?D@ogl<
*{Yh6{
原来在学校的时候就根本没做考研的打算,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找工作来做的。由于以前没有任何经验,我必须从头开始。 8sH50jeP
2Sjt=LOc="
首先是选专业,在离开hal的时候,老板给我推荐了几个专业:人力资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原来倒是对人大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些倾慕,但了解到了报录比在30:1以上后就放弃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要考数四和运筹学,高数本来就学的不好,加上概率后就更要抓瞎了。看了运筹学的教材后,看到那么多的计算式就头疼,感觉和化工系统工程差不多,当初就对系统工程很头疼。但自我感觉这个专业实在很有前途,又不想放弃。这样反反复复了很长时间,直到8月下旬还没有一个清楚的决定,索性先不考虑了,先复习基础课。以后经过多方打探以及对自身情况的进一步分析,觉得最大的问题是时间,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完成跨学校、跨专业、跨地区这三跨的确是有点困难,即使通过了初试,那复试也是横亘在我眼前的一座大山,要顺利考上,我至少要在复习好基础课的基础上重新学习5门以上全新的专业课。虽然我对自己很有信心,但时不我待、时不我予。最后决定还是考本专业:化工工程与技术。毕竟,在这个学科内,我学了四年,有了四年的积累。我把在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面有5个二级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生物化工)中有重点学科的学校列了一下:天大(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国内化工最强的学校,清华的化工也不及天大,见2002年的官方一级学科排名)、清华(化学工程)、浙大(化学工程)、中国石油大学——我的母校(化学工艺)、大连理工(化学工程、应用化学)、华东理工(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华南理工(化学工程、应用化学)、北京理工(应用化学)、太原理工(化学工艺)、南京理工(应用化学)、此外南京工业的化工也不错,以前是一个院士作院长:欧阳平凯,听说到清华去了。——研究所不在考虑之列。但为了将来留在北京和上海,非这两个城市的学校就免了。再者排名要比较高一点的,毕竟名校找好工作嘛。如果你不想一个月拿1200块钱的工资,就应该去名校,起码是业内的名校。名校和非名校之间的差距有多大,看看到北清人招聘的公司名单就知道了。对我来说,清华实在是有点难(如果我在年初开始准备,清华也是准备拼一把的),感觉上海的消费有点高,另外对上海没有北京的感情深,呵呵。所以还是北京的学校吧。这样思前想后,最终决定考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的应用化学。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S{-f$Q*
.8:+MW/
1、最主要的一点,学制两年,这能让我可以和本科的同学一起毕业。考研的目的很清楚:一个更高的起点、再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可能的话弄一个北京或上海的户口。我不想做基础研究,多上一年估计对我的科研素质没什么大的帮助。所以,两年和三年的没有什么区别,选择两年可以节约一年的时间。 h^Qh9G0dn
}DbE4"^K7
2、北理的应化是国家重点学科,实力还可以。此外几个方向也是现在化工界的热门:有机合成、生物有机、手性合成、功能材料与工业催化。 -(
(Z@T1k
I
ld7}R
3、北理还是一所知名度凑合的学校,最起码学校是北京帮的。最近的发展势头也很猛。 V'C-'Ythwf
b#A(*a_gN
做好了决定,就去买书,因为是D版的,便宜不少,再加上我这人有点好买书的倾向,所以抱回了不少,不过最后还是有没做完甚至一点没看的。看到网上很多讨论应该买什么书的帖子,去年在书的种类上我也下了不少功夫,生怕买的书内容不全,误了大事,所以找了不少这样的帖子参考。但是考完后仔细想想,各个版本的书之间似乎没那么大的差距,只要是知名度比较大的都可以(凡是书店销量的比较好的都是有一定知名度的)。要说到视角是否独特,有没有真知灼见,各本书可能有所差距,但是在基础知识上,各家都是不敢大意的,书中的内容只多不会少。所以,不必太在意用谁的书,摁住一本书猛看猛看,看到书中的内容烂熟于心,这时候你再去看其他家的书,就会感到大同小异了。 uS&LG#a
&lq^dFP&Su
这些乱七八糟的工作做完了,就正式复习了。这个时候大概是8月底9月初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没有任何基础的考研,我觉得着实在赌博。 Hxn<(gd
G
+O4( a.
政治:岳华亭的教程,前期(第一轮)主要看这本书。开始的时候,原来学的就不够认真,又没有时间去通读本科期间的教材,看起来如同天书一般。那个时候在山师复习,山师的教室分给各个班级了,我没有那么厚的脸皮去蹭位置,只好找一个旮旯教室,没人去的地方,里面几乎没有几个人,有的时候就我一个人。慢慢看着天书。一遍看不懂。第二遍,第三遍。也不知道岳的书看了多少遍,上面的标记已经有5种颜色之多。岳的书我是从开始看到11月初的。在这期间详细作了后面的习题,感觉他的题不是很好,超刚的很多,有的在红宝书上也没有找到。中期(第二轮,11月初到12月底)主要做陈先奎的2000题加上巩固第一轮看的基础知识。这段时间把选择题几乎全部做完,有的时候做完百十道选择,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在想什么了。做完后仔细对照答案,找出错的地方,标出错题,分析,并在教程和考试大纲上找出相应的知识点,用彩笔标出来,再反复看。到了最后没有时间了,2000题上的大题也没有看,那时候的感觉是考试的时候没有人没有时间没有必要认真看你答案,所以在大体上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也不是不想投,没时间了),可能这也造成了后来我的大题只得了26分(第一天晚上考完后上网对答案,客观题大概是43分,后来成绩出来后,政治总分69)。现在只是遗憾没有好好看看2000题上的大题,起码也应该看看那些答题技巧,否则回答得没有重点,阅卷老师一眼看不到你的答题要点,写的再多也是不得分的。其实,陈的书就是用大题量覆盖全面知识点,对于政治这门靠背诵的学科来说,多看多背加上多做题几乎就是取得高分的不二法宝。最后冲刺阶段(12月底1月初),买了陈先奎的100题和30题,感觉都不错,又把里面的东西背了不少。我用的书不多,感觉不同的书之间还是略有差别的。为了消除这种差别,每年的大纲必看,大纲解析必看,必须牢牢团结在以教育部考试中心政治命题组的周围,否则,大量无用的、超纲的东西会浪费你大量的时间,带来严重的后果。政治的考纲每年变化很大,有一些书,虽然内容修正了,但课后还有一些超纲的习题;有的书甚至连超纲的内容都有。如果你基础好的话,直接拿一本红宝书来背就行了。不过对于广大理工科的同胞们来说,基础一般不太好,那可以找一本尽量厚的,比较有权威的教程,对着红宝书一页一页的抠,政治无他耳,唯背而已。再有时间,建议通读本科教材,打下良好的基础,为80以上的高分做好准备。至于真题,对于政治来说,大体上看一下就行了,不用放太多精力在上边。随着考纲的变化,以往的真题不一定适用,学一下答题的技巧就可以了。其实对于任何一门来说,有多少书,看了多少书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记住了多少,在考试中能把多少记住的东西诉诸纸面,因为考试的时候要靠你记住的那些挣分的。抓住一本书,看熟,看透,闭上能把书复述一遍。一本书看上10遍绝对比看10不同的本书效果大。相信只要在政治上投入了足够的时间,虽然不定考高分,起码不会在政治上受限。往年栽在政治上的人还是比较罕见的。 R2CQXhiJ
95[wM6?J
英语:英语是大家比较头疼的科目,从四级到六级到考研再到考博皆是如此(前几天欣闻浙大试行博士入学改革,英语成绩和专业成绩不再是硬指标)。君不见每年有很多人倒在英语的鬼门关下。听闻今年北京理工的理学院砍了一个初试第二名,就是因为英语受限;我的一位师兄,总分过浙大线,英语以一分之差受限。我的英语复习比较简单,可能自认为原来的基础可以,所以没有背单词(四级、六级、TOEIC都没是这样),直接做题。阅读是重点,直接占60(?)分之多,所以我的精力主要放在了这上面。总结各方面的信息,决定拿吴春祯的220篇开刀。以前没有背过考研单词,没有做任何准备,里面生词太多、对考研试题的句子结构不够熟悉,所以直接做起来相当相当地困难,一篇全错是很正常的,对一个就值得高兴一下了,两个就几乎是奇迹的。几天后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不但没有任何提高,还会打击自信心。毅然决定把220篇放一下。又买了本100篇(忘记了是谁的了,好像是清华的一个人编的),这本书的难度比较适中,很适合作为入门级教材。开始的时候每天做四篇,这次的正确率就好看多了。我采取的方法是:每单元4篇,记下时间,做完后对答案,用红笔修改答案,先不看解析,把错的那些题再做一遍,这次是三选一,做对的几率就大一些了。做完了再重新看原文,完全看明白文章。注意是完全看明白文章。具体来说就是看明白每一句话,能正确翻译每一句话。对于单词,没有必要每个都查出意思,我觉得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能力,就是能区分哪些是该查的,该知道意思的。我觉得,动词、名词、形容词应该是查的。对于那些专有名词,很长很复杂的词就没有必要每个词都知道其意思了。最后要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对于一个句子,不管是长句还是短句,起码能在口头上翻译出来。石的每篇文章中都有一些要翻译的难句,我认为认真翻译出来,虽然有点费时间,但效果还是很大的。毕竟翻译还是我们的一个弱项又是考试中容易失分的地方。一些长句、复杂句,无非在其中插入一些修饰成分、插入一个句子。把这些砍去,露出重要部分,无非是主谓宾。试想一下,一个最简单的、含有主谓宾的句子,把主语和宾语分别扩充一下,再插入一个句子,那就变得有些难度了。我的原则是:遇到难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砍去枝叶,露出主干,明白说的是什么事,再一步步还原枝叶,从而得到整个句子的意思。作文也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平时坚持写一些东西,考试之前看看一些范文(宫东风那本高教版的作文不错),对于每种类型的文章,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是自己总结的,不是书上的,考试的时候一般问题不是太大了。如果你没有实力凭借复杂的单词、多变的句式、深厚的感情取胜,那么就写一些八股文(虽然这样可能扼杀了你的创造力),这样起码能拿到一些基本分,30分题能在17、8分以上,20分也是有可能的。这样分数也不会太难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对于新题型的来说,总感觉这是折磨人的,这种题型在雅思里面早有涉及,我当时做的时候也是错误百出,到了最后也没做到很好的程度。对于这种题型来说,唯有多做题培养题感。对于真题,我是下了大功夫的,买了一本正版的王若平的真题。开始不看答案,只是做题,答案不划在在书上,记在纸上,做完就对答案,也不去分析错的原因,继续往下做。这样做下一轮候,只就客观题来说,我的得分率基本在60%以上,好的时候能在70%,这样,我慢慢有了信心,也进一步认可我的复习方法。接下去继续重复做真题,原本要把真题作上10遍的,后来做着做着觉得没有再做下去的必要了,于是回过头了分析文章,查找生词,翻译句子。总之在真题上我足足下了一个半月的功夫。最后实在没有作了,买了一套张剑的模拟题,不左不知道,一做吓一跳,得分率竟然在40以下,我着实慌了:难道以前的工夫白费了?连续做了几套都是这样,最后,还是理智、自信战胜了恐惧,去**的,老子不做了。重新回头看真题、写作文。最后还不是照样考70。说实在的,从我三门公共的课的复习过程来看,所谓的模拟题是最害人的了,那些仓促成书的模拟题质量怎么能和专家们一年来的精雕细琢的真题的质量相比呢?作模拟的结果无非两个:题容易了,轻敌了,最后碰上真题就玩完(当然不排除少数人,做了简单的真题,得了一个很高的分数,从而信心百倍,在最后一战中超常发挥);题难了,自信心受打击,更要命的是,做模拟题一般是在最后,这个时候受伤的心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最后一蹶不振,最后的考试一塌糊涂(当然还不排除少数人,做了难题,得了低分,感觉什么也没有了,没有了心理压力,在最后一战中超常发挥,一举突破400大关)。总之,如果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是那么好,建议你还是少做模拟题为好,仔仔细细把真题抠明白了才是王道。 -w\M-wc/$
rpSr^slr
做题和看书一样,还是不能看绝对数量,而要看质量。怎么衡量质量呢?简而言之,就是同样的题,同类型的题决不二错。人不能两次错同一道题。大家不妨考虑一下,平时的学习中有没有一道题错两次的情况。做错的题,认真分析为什么错,是基础知识不牢固,是计算失误,是粗心大意,还是就是因为不会做而错。单纯由于真正不会做而做错的题是很少的,大部分是前几部分的错误,也就是说大部分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曾经有人说过:考试的时候把会做的、不该错的题做对了就会取得很高的分数了,此话不假啊! "9%qbMB
Fh^ox"3c
数学:在这四门中我最头疼的就是数学了。大一上学期的时候学的还可以(跟着刘奋老师上的,01级以前的应该能记来),下学期换了马老师,印象就只有白色的工作衬衣,用彩笔在ppt上不熟练的划线了。结果成绩从90多降到70多。数学扔了近四年,复习和重新学就没什么差别了。在复习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轮复习的时候浪费了很多时间,学了很多本来不考的内容。我是用的李永乐的那本书,这本书对于培养基础大有好处,适合基础不太牢固的人(像我这样的人)使用。这本书给我造成的最大不便就是里面数一数二的内容没有分的很清楚,害得我多学了级数一章的部分内容,把三重积分作为重点狠狠学了一通。幸亏后来及时发现了这一点,赶紧翻出考纲把内容重新界定清楚了。不知道大家是否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考纲还是大有用处的,最好把要考的内容烂熟于心,对于数二的尤为如此(不过前几天在书店里好像看到07版李永乐的书四种数学都分开了,不错,赞一个)。数学看的书不多,只看了李永乐的一本;作的题也不多,只把李的那套真题做了好几遍、背了好几遍。最后考了112实在觉得有点伤天理,可能今年的题过于简单,走狗屎运了。出成绩后我也没有关心别人的成绩,也不知道这个成绩在其中是什么水平,反正考完后感觉数学能过百就是万幸了,只要过百,考上就不愁了。当初复习的时候,我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准备时间不足,不能全面铺开摊子,只有重点突出基础知识,把 一些基本题做对,拿到基本分。因为前期没有准备,没有基础,上辅导班没有任何价值;所以我立足自身,没有报班,自己一个人抠。开始的时候抠李永乐的教程,每两天至少看10页,每天都逼自己完成任务。没有人交流学习,没有人指导前方的道路,没有人交流心得体会,没有人能了解我的内心,有的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前行。数学没什么体会,就写这些吧。 X% X$Y6
i+1Qf
专业课:挑好了学校和专业,专业课选择的余地一般就不是太大了,不过有些学校在同一专业可以考不同的专业课。下面是我在准备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北理的化工与环境学院的应化只能选有机化学(434),用的徐寿昌的书。有机的这东西,看起来简单,一看就会,但是做题的时候就出问题了,一做就错。用我们初中化学老师的话说就是:一学就会、一做就做错、一讲就懂,一放就忘。有机就是多看,多掌握知识,先把基础知识牢牢掌握住。基础不是万能的,没有基础是万万不能的。只是单纯背过基础知识并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多做题,在做题中综合知识。有机合成尤其如此。我一共做了三部分的题。一是课后题,华中科大出了一本课后题的答案,可以参照。不要轻视课后题,好几年的试卷中都有课后原题,命名题。第二部分大连理工出的一本有机化学学习指南与考研指导(名字不是很正确),这本书的确不错,难度深度具备。这个好像是一个系列,包含了化工考研的所有专业课,考其它专业课的同学也可以参考一下。有时间把这套书好好看一下,应付常规的专业课绝对没有问题,我最后也是没有时间了,草草过了一遍,没有深入进去,否则不会只考这么分的。第三部分就是真题,我是卖了从97年到05年的全部真题,一遍一遍地做,由于没有答案,我就默认前一遍做的答案是错误的,重新做。学校不一样,专业课最难弄了,一道题,用A法对,B法也对,但出题老师的角度不一样,就可能将B法判为错误的。现在有些学校没有专业课辅导班了,但想办法弄到本科生的上课笔记也是很好的。起码能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要点。我去年就是在这方面没有下功夫。在选完学校和专业,开始准备一段时间后,我的一位大学室友告诉我有机化学是化学化工各门专业课中最难考的一门,开始我还不信,在准备的过程中一直信心满满的。徐寿昌的书看了N遍,记了数不清的知识点,还总结了,画了表格,真题做了一遍又一遍。可是到了最后,哎,惨不忍睹,106大分,这下我是彻底服了。不过我看了一下各人的成绩,专业课的分给的都不高,最高的也在120左右,不到130。不像其他专业,140以上的比比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理工的公平。 E0<)oQ0Xa>
`\ R{5TU
说了这么多,我的经验很简单,就是抓住基础,会做的题全部得分,不该丢的分布不丢。这样的话,起码能做到过线。 3(C :X1
(![t_r0
再说说目标问题。我一向认为:法乎其上、取乎其中,法乎其中、取乎其下。就是说应该有一个高远的目标,不必在乎最后是否一定达成目标,在乎的是能否在过程中用这个长远的目标激发起斗志,能否用这种斗志使自己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不白费。当时我自己订的目标是:政治65、英语70、数学120、专业课140,总分390。依当时的时间,当时我的基础,这个目标快要达到自己的极限了。然后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一步步把这个目标分解,弄明白一份题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对于政治,客观题要做到多少分,单选错的不能超过几个,双选不能超过几个,主观题要做到多少分。英语,把自己的目标分解:阅读是我的强项,〉30;完形比较困难,做了很多题,总没有一个好的路子,总是感觉提高不了,把目标定得低一些吧,〉5;新题型〉6;翻译尽力而为,〉5;写作拿到基本分,〉20;最后把哪个做的很好一点就冲过70了。数学,填空、选择、大题应该怎么分配,大题哪个不能错,哪个实在太难,是可以错的(因为大题的设计基本上是按照难度来设计的,前面的几个考察基础知,只要考虑周到了细心做,一般是不会丢分;也不能丢分,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如果在简单题上失分了,拿什么和别人竞争?对于有个别的实在太难的题,这是可以放弃的。因为做对这些题的机会成本太大。)最后成绩出来后,说一句自欺欺人的话,最后还是差不多较好地完成了预先的目标。政治、英语都达到了预期,数学随离预想有一定的差距,但也不大,8分的差距。最让人郁闷的就是专业课,离预想差的太远,究其原因,准备得不够充分、过于自信、有机化学的性质共同决定了我在专业课上的失利。现在在校准备考研的同学,时间一般都比较充裕,开始的时候大可以把目标放得高远一些,激励一下自己的斗志与潜力。实在不行,等到最后也还有后退的余地。如果一开始就把目标放得很低、刚刚好的位置,那么最后很可能是一无所有。对于其他的事情,我也一向喜欢把目标定得很高,然后努力去做,做成了最好,做不成的话自己也尽力了,不会后悔。所谓:尽人事,听天命。 )@_ugW-j
gJK KR]4*
对于以上所说的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经历和感受。最重要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我也看过很多关于学习方法的书和文章,一般不会照搬,这些资料知识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看问题的角度、方向,使我们不至于限于狭小的圈子里。对这篇文章,有些观点可能有些偏激,因为我相信格罗夫的那句话: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欢迎大家讨论,但是不欢迎人身攻击,尤其不喜欢动辄上纲上线的评论。 \q,s?`+B
想想去年的这个时候,济南的天气闷热得要死,今年的这个时候则是凉爽宜人。在一个闷热的天气里、毫无准备地开始自己的考研征程。济南是没有春秋二季的,过完夏天直接就是冬天。山工的暖气不是很热,每天为了找一个温暖的地方学习,早早起来去占座,否则一天就会在挨冻中度过。最为怀念教学楼里的电子茶炉,随时能喝上热水,感受到冬天中的一丝温暖。到了最后期末考试的时候,只好晚上最后一个人走,桌子上放几本书,早上先来,放下书包,占好了座,然后再去吃饭。每天三餐孤零零在陌生的地方,看着旁边的人来人往,没有丝毫的感觉,已经麻木,我只是一个过客,这个地方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这个地方。吃完饭,再一个人走回教室,重新投入到书中。百无聊赖的时候听mp3,听写歌词。美丽的神话,残酷的泪桥,寂寞的沙洲,俱存我心。不管怎样,叶斯特待万斯猫了。晚上,10点半以后,自己一个人默默低头往回走,就着路旁的街灯的昏暗灯光,心情时而沮丧,想突然停在马路中间,了此一生;时而充满信心,大步走开来,身上仿佛有无穷的力量。时至深冬,树上依然有叶子在挣扎,这顽强的生命是不会屈服的,冬天只会使它暂时离开,为春天的勃发积蓄力量。伴随考研的不仅是学习的痛苦,还有家庭的煎熬、更为寒冷的二人关系。2005年的最后一天,父亲打电话让我放弃考研,两人又吵起来,最后,他祭出解除父子关系的尚方宝剑。打完电话,我几乎无力地坐在地上,心中的寒冷无以复加。没有人交流,只好对着手机自言自语。其中的痛苦有谁理解?这样反反复复,一个有生以来最为寒冷的冬天慢慢过去了。就在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之际,无情的背叛降临了我。我有罪,但上帝用背叛来惩罚我是否太重?情人节晚上摔在上的鲜花和太妃糖早已经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我开始带着我所有的家当,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寻找一个可以睡觉的地方——这种人最低的生存需要。2006年3月4日下午,在去广州出差的火车上,友人帮我查到了成绩:357,竟然全是奇数。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套用一句俗话:我的心情无比激动,起码调剂也有希望了。回程的时候经过徐州,去的时候毫无生机的田野有了一抹微微的绿色,即使是草绿色:大自然的春天和我的春天一起降临了…… 1|]xo3j"'
DRp&IP<
论坛来源:1596121&extra=page=1 ZL=N[XW4'
yjFe'
S+iP^*L,c
<XvYa{t]{
文章来源:中国考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