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在杀掉倪文俊后,以所谓匡扶之功成为了天完国的第一重臣,他的能力也充分表现了出来,他知人善任,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更为难得的是,他是一个很有带兵才能的人。 ;d9QAN&0}
W#sU`T
汉高祖刘邦问过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告诉他只有十万,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兵不是越多越好,关键看在谁的手里,怎么使用,而陈友谅的能力远远不是十万兵可以包容的。 # Vha7
Qz
N&>sk"
与他相比,徐寿辉就差得太远了,这个人确实是个好人,但除了好人,他什么也不是,陈友谅每天看见徐寿辉高高在上的坐在宝座上就来气,这个废物为什么坐在上面,我还要向他请示,当这个念头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时,思想中的图谋就将变成行动 E\,-XH
K6)j0]K1
要除掉徐寿辉很容易,但之前一定要先解决他的那些明教兄弟,第一个就是赵普胜。 $p?aVO
%|i`kYsy
于是,不久后,赵普胜以图谋不轨的名义被杀掉,丁普郎和傅友德不是白痴,看情形不对,就溜了,跑道朱元璋处继续当差。 ^ovR7+V
H'hpEwG
此时的徐寿辉真正成为光杆司令,是陈友谅手中的棋子,于是在几乎所有的历史书中都出现了这么一段奇怪的描述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下进攻朱元璋。 zI<<Q2
Z/;aT -N
进攻,还是被人挟持的,做皇帝到了这个地步,还不如死了好 I(0~n,=j
iW /}#
徐寿辉并不想死,他把权力交给了陈友谅,只是希望活下去。 9p2&)kb6
cjIh}:|'
陈友谅是属于那种“卧榻之前岂容他人酣睡”的人,他绝不会放过徐寿辉。 {,~3.5u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够精确),陈友谅率领十万军队顺江而下攻克朱元璋的采石,他邀请徐寿辉去采石城的五通庙拜神,徐寿辉一向对这些活动很是热衷。于是他应邀来到了庙里。 J6aef^>
& 9 ?\b7
当他来到庙里时,陈友谅正站在窗前,身边站着两个卫士,外面下着很大的雨 FG*r'tC~r
ilx)*Y
陈友谅没有理他,徐寿辉多少有些尴尬,他走到陈友谅身边,以一种近乎讨好的语气说道:我们就要打下应天了,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t1y4 7fX6
)TH@#1
陈友谅没有回头,只是淡淡的说:可惜你看不到那一天了。 #?9;uy<j.q
*ppffz
徐寿辉懵了,他不是没有想过这一天的到来,但当它到来时,还是那么残酷。 xX4N4vb
"!%l/_p?
两个人都不说话了。 nQ,HMXj
hFl^\$Re
死一般的沉默 9 j9TPyC/2
MFAH%Z$
徐寿辉的汗和眼泪都下来了,他心中的恐惧就像一只大手将他拖入无底深渊。 n#OB%@]<V
s+?zL~t
“我把皇位让给你,我做平章,你看这样行吗?” pD#rnp>WWt
.UY^oR=b{
陈友谅终于回头了,他用一种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徐寿辉,说出了他一生中听到的最后一句话,“你是怎么在这个乱世上生存下来的?” KNIn:K^/
5, 6"&vU,
卫士上前,从预先准备好的铁锤打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 ~&/s:Vvo
ah+iZ}E%
徐寿辉倒下时最后看到的是陈友谅那冰冷的目光。 5S--'=fu+
O+Y6N
卫士们洗干了前任老板的血迹,布置好大殿,因为这里马上就要举行新皇帝的登机大典。 EA]U50L(
1Z~FCJz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陈友谅在暴风雨中,于五通庙登基为帝,定国号为汉。 lv+TD!b
b7?hI
这就是乱世的生存法则,徐寿辉,你不懂。 (c
&mCJN
陈友谅虽然算是个不折不扣的不讲道义的人,但他却是一个敢做敢当的人,他的大汉国的年号是“大义” sI^Xb@'09$
K}MK<2vU
真是够狠,弑君夺位的人居然敢把自己的年号取名大义,这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这是一个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在他眼里,什么仁义道德都是狗屁,你们不是不耻于弑君的行为吗,道学先生们,我就做给你们看看,我的年号就叫大义! 6MMOf\
BeoDKdAwY
诚然,这样的一个人是难于对付的,要对付这样的人,君子的做法是不行的,守规矩是不行的。 JHTSUq
谁能够对抗这样一个可怕的人 Hn+~5@.
hp-<2i^"!
看来只有朱元璋了 Y^EcQzLw
dvJM6W>^=
>_"an~Ss
|Uh
在朱元璋攻占应天后,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感觉到了这个对手的潜力。他们都是非常厉害的人,谁对他们威胁最大,他们的心里很清楚。虽然朱元璋还很弱小,但绝不能小看他。 D2B%0sfl~
k5.Lna
但是陈友谅当时并未掌控天完国的政权,最先与朱元璋发生冲突的是张士诚,双方从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后,就没消停过,大大小小打了上百仗,朱元璋对张士诚极为头疼,自己只是占了点地盘,干嘛总和自己过不去,本来兵力已经不堪敷用,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同年六月,朱元璋的部将投降了张士诚,此时朱元璋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X))/ m[_[
<s<n
他要和张士诚谈判,并写信给张士诚,大致内容是,我是贫苦农民,你是私盐贩子,大家都是苦人啊,干嘛非要打我呢,咱们两家和平相处吧,时不时去串个门不是很好吗。 [;),\\u,d
~<F8ug#
朱元璋这样做是因为他已经和徐寿辉开战,两线作战非常不利于他,可张士诚也不是等闲之辈,看出了朱元璋的计谋,他回信给朱元璋,大意是,你是从哪里来的就滚回哪里去,我已经和徐寿辉约好,非灭了你不可。 9H`XeQ.
sZ/v^xk
谈不拢,那就打吧 0*D$R`$
%.-4!vj
同年七月,张士诚大举进攻朱元璋控制的镇江,朱元璋早有准备,命令当时手下的王牌将领徐达和常遇春应战,大败张军于龙潭,然后猛将常遇春一路打过去,到了第二年(1357年)攻克了常州,之后在攻克宁国的战斗中,常遇春充分继承了夏侯敦受伤不下火线的精神,身中三箭(贯通伤)仍然坚持作战,又攻下了宁国。张士诚一败涂地。 GM f
`A,>
A!WKnb_`
其实张士诚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差,人数也多于朱元璋军,但却惨败,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结论。 Lhb35;\
* kDC liL
常遇春 U7}yi$WT
ieCEo|b
常遇春跟随朱元璋的时间并不长,他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攻克和州的时候才来投奔,虽然晚来,他却一点也不客气,开口就说,我到这里来就是当先锋的,把先锋印给我吧。 qL3;}R
{dMsz
朱元璋见过的狂人不少,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狂的,他很生气的说:你小子不过是个吃不饱饭的难民,到我这里来混饭吃的,我怎么可能给你这样的官位呢(明史记事本末)。常遇春却笑着说:你等着看吧 ~^fZx5
l$pm_%@2]
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G[I"8iS,
zFff`]^`
在朱元璋攻克采石的战役中,元朝军队在岸边列阵,朱元璋的水军无法靠近,看着干着急,正在此时,常遇春的船只经过,朱元璋顿时想起了他的话,对常遇春大喝道:小子,你不是要当先锋吗,现在是时候了! P'[3Fqe
;dZZ;#k%
常遇春应声奋勇向前,单枪匹马持长戈向岸边元军刺去,元军接住了他的长戈(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矛),却没有想到常遇春的目的正是在此,他手握长戈顺势跳上了岸边(这似乎是个撑杆跳的动作),连杀数人开辟了滩头阵地,后面士兵一拥而上,占领了采石。 T{ XS")Vw
9u}Hmb
此战后,朱元璋重新认识了这个叫常遇春的年轻人,并亲自授予他总督府先锋的官位。 X296tA>C`
常遇春是个天生的先锋材料,他善于使用骑兵进行突破,选择进攻位置准确,能冷静判断战场形势,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武林高手,个人武艺也甚是了得,这一优点在后来起了极大的作用。 hxd`OG<gF
Eq9x2
但他也有个致命的弱点,他嗜好杀戮,而且是最不道德的那种——杀降 ;m{1_ 1
BdblLUGK#
古语有云,杀降不祥,从道义上说,对方已经投降,再动手似乎就不那么光彩,可他偏偏嗜好这个,这个嗜好也为朱元璋惹来了大祸。 .p]RKS=(:
k(7&N0V%zz
朱元璋击败了张士诚后,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徐寿辉身上,但他明白,自己真正的对手并不是那个虚有其表的徐寿辉,而是他背后那巨大阴影——陈友谅 iYm-tsER;
']z{{UNUN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做出的两个决策使得他成为了最终的战争胜利者,第一个决策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个决定让他避开了天下人的注意,当其他农民起义领袖帝王思想膨胀,扯张虎皮做大旗,锅里没几两米就敢开几千人的饭时,朱元璋充分利用了时间,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 xvl#w
3z9d!I^>k
另一个决策是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中间拿谁开刀,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希望先对付他,并利用占据的江浙一带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与陈友谅决战。应该说这个决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但朱元璋在此时体现了他的天才的战略眼光。 &n}f?
qCpp6~]Um
不受他人,特别是多数人的意见的影响是很困难的,当许多人众口一辞时,很多人都会从大流,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而朱元璋正是用他的智慧告诉人们,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数人一边的。 /quc}"__
gANuBWh8T
朱元璋对他的谋士们说,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 }DfshZ0QM
e9 5Lo+:f
精彩!真精彩! < ?}-$
V0.vQ/
如此之见识,此人不取天下,何人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