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在杀掉倪文俊后,以所谓匡扶之功成为了天完国的第一重臣,他的能力也充分表现了出来,他知人善任,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更为难得的是,他是一个很有带兵才能的人。 Pxgul7  
     X=Jt4	h9  
     汉高祖刘邦问过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告诉他只有十万,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兵不是越多越好,关键看在谁的手里,怎么使用,而陈友谅的能力远远不是十万兵可以包容的。 D0h6j0r5  
     C{,Vk/D-0  
     与他相比,徐寿辉就差得太远了,这个人确实是个好人,但除了好人,他什么也不是,陈友谅每天看见徐寿辉高高在上的坐在宝座上就来气,这个废物为什么坐在上面,我还要向他请示,当这个念头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时,思想中的图谋就将变成行动 Q|G|5X  
     `)TgGny01  
    要除掉徐寿辉很容易,但之前一定要先解决他的那些明教兄弟,第一个就是赵普胜。 P[jh^!<j  
     ^,`
L!3  
    于是,不久后,赵普胜以图谋不轨的名义被杀掉,丁普郎和傅友德不是白痴,看情形不对,就溜了,跑道朱元璋处继续当差。 xsU3c0wbr8  
     Wl]XOUZ  
    此时的徐寿辉真正成为光杆司令,是陈友谅手中的棋子,于是在几乎所有的历史书中都出现了这么一段奇怪的描述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下进攻朱元璋。 W?n/>DML  
     M*aYcIU((	  
    进攻,还是被人挟持的,做皇帝到了这个地步,还不如死了好 NosOd*S  
     UkC'`NWF*  
    徐寿辉并不想死,他把权力交给了陈友谅,只是希望活下去。 *T:jR  
     m",G;VN  
    陈友谅是属于那种“卧榻之前岂容他人酣睡”的人,他绝不会放过徐寿辉。 ?5wsgP^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够精确),陈友谅率领十万军队顺江而下攻克朱元璋的采石,他邀请徐寿辉去采石城的五通庙拜神,徐寿辉一向对这些活动很是热衷。于是他应邀来到了庙里。 .p(r|5(b  
     WZ	UeW*#=  
     当他来到庙里时,陈友谅正站在窗前,身边站着两个卫士,外面下着很大的雨 oslj<  
     QRwO v  
     陈友谅没有理他,徐寿辉多少有些尴尬,他走到陈友谅身边,以一种近乎讨好的语气说道:我们就要打下应天了,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im
F,8 '  
      6rlvSdB  
     陈友谅没有回头,只是淡淡的说:可惜你看不到那一天了。 {a(<E8-^  
     bb$1zSA  
     徐寿辉懵了,他不是没有想过这一天的到来,但当它到来时,还是那么残酷。 'h[7AZ&)#  
     Mo4c8wp&SM  
     两个人都不说话了。 :N'  
      ;s#]."v_=  
    死一般的沉默 (N5"'`NZA  
     fyxc4-D  
     徐寿辉的汗和眼泪都下来了,他心中的恐惧就像一只大手将他拖入无底深渊。 ^1Bk*?Yx\x  
      y (=0  
    “我把皇位让给你,我做平章,你看这样行吗?” ,q$2D,dz  
      {*nE8+..A  
    陈友谅终于回头了,他用一种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徐寿辉,说出了他一生中听到的最后一句话,“你是怎么在这个乱世上生存下来的?” X7?j90tH  
      TV}=$\D  
     卫士上前,从预先准备好的铁锤打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qV)j  
      Y@+9Ukd/  
    徐寿辉倒下时最后看到的是陈友谅那冰冷的目光。 c)c_Qv  
     u\km_e  
    卫士们洗干了前任老板的血迹,布置好大殿,因为这里马上就要举行新皇帝的登机大典。 U@:l~xJ  
     <"av /`;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陈友谅在暴风雨中,于五通庙登基为帝,定国号为汉。 @.pr}S/  
     4I2#L+W  
    这就是乱世的生存法则,徐寿辉,你不懂。 r>G||/Z  
陈友谅虽然算是个不折不扣的不讲道义的人,但他却是一个敢做敢当的人,他的大汉国的年号是“大义” H7f
Xg  
     "@rHGxK  
    真是够狠,弑君夺位的人居然敢把自己的年号取名大义,这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这是一个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在他眼里,什么仁义道德都是狗屁,你们不是不耻于弑君的行为吗,道学先生们,我就做给你们看看,我的年号就叫大义! 
_w
FK+>  
     !. :b}t  
    诚然,这样的一个人是难于对付的,要对付这样的人,君子的做法是不行的,守规矩是不行的。 ]-l4  
    谁能够对抗这样一个可怕的人 2~hQ	  
     o%K1!'  
    看来只有朱元璋了 pE$*[IvQ'  
     _:JV-lM  
     <80M$a
g  
      	1	K]  
    在朱元璋攻占应天后,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感觉到了这个对手的潜力。他们都是非常厉害的人,谁对他们威胁最大,他们的心里很清楚。虽然朱元璋还很弱小,但绝不能小看他。 ^[v>B@p*{  
     lo36b zbT  
    但是陈友谅当时并未掌控天完国的政权,最先与朱元璋发生冲突的是张士诚,双方从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后,就没消停过,大大小小打了上百仗,朱元璋对张士诚极为头疼,自己只是占了点地盘,干嘛总和自己过不去,本来兵力已经不堪敷用,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同年六月,朱元璋的部将投降了张士诚,此时朱元璋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c  
     #q8/=,3EG  
    他要和张士诚谈判,并写信给张士诚,大致内容是,我是贫苦农民,你是私盐贩子,大家都是苦人啊,干嘛非要打我呢,咱们两家和平相处吧,时不时去串个门不是很好吗。 _,w*Rv5=  
     tR_DN  
    朱元璋这样做是因为他已经和徐寿辉开战,两线作战非常不利于他,可张士诚也不是等闲之辈,看出了朱元璋的计谋,他回信给朱元璋,大意是,你是从哪里来的就滚回哪里去,我已经和徐寿辉约好,非灭了你不可。 o_ r{cnu  
     ^$<:~qq!  
    谈不拢,那就打吧  }{v0}-~@  
     S4OOm[8  
    同年七月,张士诚大举进攻朱元璋控制的镇江,朱元璋早有准备,命令当时手下的王牌将领徐达和常遇春应战,大败张军于龙潭,然后猛将常遇春一路打过去,到了第二年(1357年)攻克了常州,之后在攻克宁国的战斗中,常遇春充分继承了夏侯敦受伤不下火线的精神,身中三箭(贯通伤)仍然坚持作战,又攻下了宁国。张士诚一败涂地。 J$-1odL0Z  
     jI$7vmO  
    其实张士诚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差,人数也多于朱元璋军,但却惨败,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结论。 nyOvB#f  
     ;`Z>^.CB	  
    常遇春 B9'2$s+Z;  
     S}K-\[i?  
    常遇春跟随朱元璋的时间并不长,他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攻克和州的时候才来投奔,虽然晚来,他却一点也不客气,开口就说,我到这里来就是当先锋的,把先锋印给我吧。 WrR8TYq9D]  
     ZQmg;L&7  
    朱元璋见过的狂人不少,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狂的,他很生气的说:你小子不过是个吃不饱饭的难民,到我这里来混饭吃的,我怎么可能给你这样的官位呢(明史记事本末)。常遇春却笑着说:你等着看吧 $B OpjDV8  
     {<i(aq?  
    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jl  
     RI	BB*  
    在朱元璋攻克采石的战役中,元朝军队在岸边列阵,朱元璋的水军无法靠近,看着干着急,正在此时,常遇春的船只经过,朱元璋顿时想起了他的话,对常遇春大喝道:小子,你不是要当先锋吗,现在是时候了! +:u
&]  
     NSQ)lSW,;  
    常遇春应声奋勇向前,单枪匹马持长戈向岸边元军刺去,元军接住了他的长戈(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矛),却没有想到常遇春的目的正是在此,他手握长戈顺势跳上了岸边(这似乎是个撑杆跳的动作),连杀数人开辟了滩头阵地,后面士兵一拥而上,占领了采石。 M*dou_Q  
     '(8}
<(%   
    此战后,朱元璋重新认识了这个叫常遇春的年轻人,并亲自授予他总督府先锋的官位。 dCzS  f4:  
常遇春是个天生的先锋材料,他善于使用骑兵进行突破,选择进攻位置准确,能冷静判断战场形势,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武林高手,个人武艺也甚是了得,这一优点在后来起了极大的作用。 l{V(Y$xp3  
     V_KHVul  
    但他也有个致命的弱点,他嗜好杀戮,而且是最不道德的那种——杀降 X$	A ]7t  
     =HMuAUa.  
    古语有云,杀降不祥,从道义上说,对方已经投降,再动手似乎就不那么光彩,可他偏偏嗜好这个,这个嗜好也为朱元璋惹来了大祸。 YW"nPZNPy~  
     nDNK}O~'  
    朱元璋击败了张士诚后,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徐寿辉身上,但他明白,自己真正的对手并不是那个虚有其表的徐寿辉,而是他背后那巨大阴影——陈友谅 *k 0;R[IAV  
     aI\ ]R:f,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做出的两个决策使得他成为了最终的战争胜利者,第一个决策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个决定让他避开了天下人的注意,当其他农民起义领袖帝王思想膨胀,扯张虎皮做大旗,锅里没几两米就敢开几千人的饭时,朱元璋充分利用了时间,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 bLUyZ3m!  
     G	ahY+$L,  
    另一个决策是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中间拿谁开刀,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希望先对付他,并利用占据的江浙一带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与陈友谅决战。应该说这个决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但朱元璋在此时体现了他的天才的战略眼光。 c43&[xPLz  
     q4Y'yp`?K;  
    不受他人,特别是多数人的意见的影响是很困难的,当许多人众口一辞时,很多人都会从大流,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而朱元璋正是用他的智慧告诉人们,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数人一边的。 ~:-V<r,pe  
     axv-UdE;  
    朱元璋对他的谋士们说,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 "rw'mogRL  
     ZOL#Q+U  
    精彩!真精彩! 1c`Yn:H^  
     Ua+Us"M3}  
    如此之见识,此人不取天下,何人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