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你做了什么事,会觉得心虚?” ~y_TT5+3
xx
nW 1`]
你会如何作答? `f*?|)
'\l(.N
最近,网上盛传一篇文章,作者说:“读研究生,让我心虚!” k5xzC&
6"[`"~9'V
在这篇题为《真不好意思,我是研究生》的文章中,作者写道:“一直都不太愿意提起我的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这不是谦虚,是有点心虚。” WUGPi'x
0fXdE ;M3
文章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网上跟帖一片。许多在读或已毕业的研究生现身说法,呼应文章作者的观点。 kE,~NG9P
qUx!-DMY
谈及这一话题,记者的惊讶引来一位研究生朋友的“嘲笑”:“其实原因很简单嘛!现在的学校像养鸡场一样,流水线式大批量生产研究生,质量下降是必然的。” ep3_G\m
!s?vj
<
另一位补充道:“现在的硕士生相当于三年前的本科生。” '7
6}6G%
nBaY|
■为什么读研? q*@7A6:FV>
5IBe;o
●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xRP#}i:m
/t%IU
“大四时候,看到找工作的同学那么辛苦,真是觉得有点恐怖;在学校自由呀,可以再散漫三年,舍不得离开;再说自己成绩还不错,考研还比较有把握,所以就选择了这条路。”北京某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小郭这样描述自己的考研动机。根据记者的了解,像他这样“逃避型”的考研者不在少数。 TWEmW&Q
5ts8o&|
考研者的第二个类型是“打好基础型”。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小李谈了自己的“门槛说”:“当时觉得还是研究生找工作比本科生要有优势。现在好多单位开始抬高门槛,许多职位都要有研究生学历,如果你是本科生,即使工作能力强,但人家就是不要。” XkCbdb
P00d#6hPJ
许多媒体对此提出过批评: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动不动就要求硕士、博士学位。这促使考研大军的不断壮大,造成就业压力后移,引发研究生“贬值”,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J]3)8y+
7zVaj"N(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考研大军中也不乏真正热爱某一学科,为之锲而不舍的人。但这些学生并不是主流。 mNKe,H0
;6L<Syl5
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陈万志院士说:“当考研成为功利主义的产物,质量下降是必然的。” 0DIaXdOdW+
n+rAbn5o$
■“三流学生才读研”? xI<Dc*G
T5-50nU,~
●考研成了改变命运的“第二次高考” C
z4"[C`;
EfcoJgX
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流的本科生出国,二流的工作,三流的读研”。 ^;<s"TJ(m)
ZBdZr
大学生考托福、GRE已经成为潮流,许多优秀的本科生被这个“人才的收割机”收罗到了国外大学;找到理想工作的,当然不肯放弃难得的就业机会;剩下的就是考研的。 $9+}$lpPd
IcoK22/
一些本科学校和专业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更是一开始就抱定了考研的决心,许多班级是“全民考研”。由于考研没有地域名额限制,许多高考不理想的学生把考研当成了改变命运的“第二次高考”,尤其是在一些教育不发达地区,考研甚至成了全校师生共同的奋斗目标,叫做“高考中失去的考研再夺回来”。于是本科成了“第二高中”。尤其是到了大三大四,课堂上已经很少看到他们的身影,阵地转移到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考研辅导班。 iwJBhu0@#
E%3WJ%A
暑假,几百人的考研辅导大班里,老师用上了高倍扩音器,学子们手拿各种串讲资料,台上挥汗如雨,台下奋笔疾书…… lK9us
$[VKM|Zjw
一位老教授说:“这样的场景,在日常的课堂上几乎见不到了。” I(s\ Q[
Od^y&$|_%`
考研大军使考研辅导成了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也催生了一批辅导权威、压题准确的“名师”。本科是培养通识、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而考研选拔了一大批善于考试和背诵的“高手”。相反,许多研究能力强的学生反而会因为某一单科没有达到分数线而被“一票否决”,无缘读研。 (pH13qU5
pxM^|?Hxc
■读研,能读到什么? L<J';#BD
j S')!Wcu
●“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 C=h$8Q
1V+a;-?
●本科学的是XXX,研究生阶段改为XXX研究 V Z}^1e
+Ys<V
“第一年,用了5个月考GRE,4个月考托福(我比较笨),业余时间偶尔上几节课,应付一下考试;第二年每天上下午做实验,看论文;第三年统计实验结果,写论文,修改,投稿,准备出国申请材料,等通知。写毕业论文,准备答辩。”这是一位理工科硕士生的三年生活的速写。 d\3L.5]X
Ii,e=RG>
“和本科差不多,每天都是课堂——书馆——宿舍;但是我们中还有一类人,他们基本不上课或者只上自己导师的课,其他教授的课一概不上,都在公司实习。”北京广播学院的一位文科研究生这样向我们描述自己的生活。 FaPX[{_E
,6}HAC $
在读研究生小郭,一直在关注研究生教育问题,他曾就该问题为一家杂志写过文章。他对记者说:“现在许多学校的研究生为3年学制,而且据说马上就要改为2年。在这3年中,很多专业设置了太多的必修课。而此期间,有的专业还要实习,最后一年还要奔波找工作,也就是说,大部分学分要在1年半的时间里修完,这就意味着学生的时间几乎要全部用在上课上。” z=N'evx~
gPT-zul
“实际上,对这样的培养计划,许多导师们也意见也很大,认为课程太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读书、做研究。可是意见归意见,想法归想法,培养计划不变。长时间里有一种戴着镣铐耍醉拳的感觉。” uPsn~>(4
a"b9h{h@
这种情况所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许多导师不得不开始忽略了研究生的培养,使得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化,趋向于本科的规模管理,从而为扩招提供了条件。如此形成一个循环。以至于一些学校有种说法:“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 7F>5<Gv:-
mF%>p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