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5日,以“铭心会”访中团团长身份前来南京的松冈环,对江苏新闻工作者说,“我们计划在太平门立一座纪念碑”,“铭心会”将协同日中交流促进会等团体,共同捐资在那里兴建一座遇难者纪念碑... 本报记者 戴袁支
照片:松冈环(右一)带领日本大学生,在南京西岗头听取目击证人陈广顺(左一)诉说侵华日军当年在该村集体屠杀村民的史实。 本报记者戴袁支摄
今天上午10时,矗立在南京市玄武区太岗路附近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太平门遇难同胞纪念碑”举行揭碑仪式,日本教师松冈环参加了这一仪式。
松冈环是11日从大阪飞抵上海、于今天上午到达南京的。10多年来,她已访华40多次。在揭碑仪式上,松冈环不顾旅途疲劳,介绍了与建立此碑有关的情况。
10年前,松冈环和一些从事日中友好的日本人士,组建了“日本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中国人)60周年全国联络会”。据松冈环回忆,当时“在日本国内,被称为有"自由主义史观"的人不仅想掩盖历史的事实,还计划与南京大屠杀虚构派和宪法修改派的组织联合起来篡改历史,大肆开展政治修史运动。一些被卷入右翼行列的媒体人士、大学教授或研究人员的右倾化动向,好像再现了曾把日本所有国民卷进侵略战争的战前情景”。
此时,作为联络会负责人的松冈环和她的同伴,在日本全国开设了6条“南京大屠杀情报热线”,并在报纸上呼吁参与侵略南京的老兵提供电话证言,后来他们又寻访了这些老兵。调查中,日军南京太平门和下关大屠杀事件凸显出来。
1997年松冈环的调查显示,1937年12月13日9时,日军第16师团第33联队占领南京太平门后,留下第6中队作警戒。太平门有千名以上从镇江等处来的、滞留在那儿的中国军人,被俘时被绑,有的连脚也被绑了起来;跟他们一道,被关在拉有铁丝网的城墙一隅的,还有从城内民宅及其附近抓来的三四百名中国人。师团长命令杀掉他们,第6中队拉响了埋在他们脚下的地雷,并从城墙上往下洒汽油且点火焚烧。第二天,日军还用枪刺刺杀尚活着的人,共有1300名中国人遇难。
今天,松冈环讲到这些事情时,忍不住的泪水还是溢出了眼眶。对死难者的同情和哀悼之情溢于言表。
记者就太平门立碑一事,采访了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的南京师大张连红教授。张翻开1997年9月出版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和本月出版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其中公布的日军第16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阵中日记》1937年12月13日记载:“守备太平门的1中队长处理了约1300人。”日军第16师团第30旅团旅团长佐佐木到一《一个军人的自传》12月14日记载:“太平门外的大护城河中积满了死尸。”日军上海派遣军参谋西原一策大佐的《作战日志》、日军第16师团后勤参谋木佐木久的日记也分别记载:“南京(长江)沿岸的尸体多得惊人,太平门外也是如此,正在一个劲地燃烧着”。“太平门一带,还有焚烧敌人死尸的黑烟”。
张连红说,1997年夏南京高中生走访市内老人时,张殿云也作证:“听说在太平门像砖一样堆积在那里的,竟是被日本人杀害的男女老少的尸体。有一天早晨去买油条,看到浮在河面的男女老幼的尸体数也数不清。”张连红教授指出,这些都印证了松冈环的调查。
“1999年8月,松冈环在南京召开的大屠杀史研究成果交流会上,发表了《通过参加南京战的日本士兵日记和证言看日军在太平门的集体屠杀》的长篇论文,引起史学界关注。”张连红继续介绍说,“2002年12月,松冈环编著的、包括参与太平门大屠杀的侵华老兵证言在内的《南京战◎寻找被封闭的记忆——侵华日军原士兵102人的证言》译成中文出版,该书引起中日两国舆论的关注。”
去年8月16日,松冈环带领日本大学生,分别凭吊了南京市江宁区汤山社区湖山村和西梅村西岗头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那是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农民自费建立的。今年8月15日,以“铭心会”访中团团长身份前来南京的松冈环,对江苏新闻工作者说,“我们计划在太平门立一座纪念碑”,“铭心会”将协同日中交流促进会等团体,共同捐资在那里兴建一座遇难者纪念碑。
今天,松冈环在揭碑仪式现场双手合十,默默地为在太平门死难的中国人祈祷冥福。
张连红说,南京原有17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大多立于上世纪80年代,加上“下关电厂死难同胞纪念碑”,近年农民们自发建立的两块,今年落成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仙鹤门遇难同胞纪念碑”(详见今年7月12日本报综合新闻版《南京:掘土机旁抢救大屠杀遗址》),已有21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太平门遇难同胞纪念碑”应是第22块。
“松冈环为在太平门立碑作出了重要贡献。”张连红肯定地说。
张教授还说:“国人应该看到,在日本仍有不少正直善良的有识之士,他们基于人道、正义、公理、理性、和平、博爱之心,超越了国界,用实际行动,修补着两国人民因历史问题而产生的裂缝。他们主张以史为鉴,让悲剧永不重演。他们反对战争,主张维护和平。他们对中国人民怀有友好感情,致力于中日世代友好,松冈环就是其中一位不断添砖加瓦的人。”本报南京12月12日电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