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李彦宏的双重角色: 沉静与冒进集于一身

作者:abin 2008-01-11 10:32 阅读:335
 

1999年底,当纳斯达克指数从2500点跃升至3000点,又用了一个半月时间冲至4000点,31岁的李彦宏正在给自己筹备中的公司起名字。他已在美国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工作3年,但他想到的是Infoseek的竞争对手Inktomi。忘了在哪里看过,Inktomi一词为印第安语,意为“智慧的蜘蛛”。李推想:如果一个出自印第安语的品牌可以被美国用户认同,那么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公司变成一家世界级公司,给它起一个源于古代中国的名字也是没问题的。于是,在1990年代末,中国网络公司普遍采用Sohoo、Ctrip、eLong等中英夹杂的品牌时,他从宋词中选取了“百度”二字。

在之后的8年里,李彦宏对外进行过无数次“百度”一词的解读,但他从未谈及与Inktomi的渊源以及隐含着的国际化梦想。

这的确不是一个能够轻易引得共鸣的想法。2002年起,李彦宏每年都会在公司董事会上提出国际化设想,屡遭否定。即使到了2006年底,百度在中国的成功已经难以撼动,当它宣布进军日本时,仍被搜狐创始人张朝阳揶揄说:“他们听华尔街的声音太多了,可能觉得这样能更快赚钱。”

对于此类质疑,李彦宏有一个直截了当的反问:“为什么没有人质疑美国公司说:美国市场那么大,你为什么还要做美国以外的市场?”2007年11月中旬,极少接受采访的李对《环球企业家》说:“15年之后,百度的收入应该有50%以上是来自中国之外的。”

虽然年近不惑,但李毫无中年发福的迹象,而他的面孔也仿佛比真实年龄要年轻10岁。与他同一时期创业的人们,已有不少开始将精力分散到投资及享受生活上,李还从未扮演过天使投资人的角色。平日里,他用着一个1980年代常见的带盖陶瓷茶杯,要在办公区穿行数十步,去到公用饮水机处打水。

他或许是2000年那一拨“知识英雄”里最不为人熟悉的。上市之前,李很少作秀,上市后,外界热情关注其快速增长的财富,他更不愿将自己塑造成“一夜暴富”的代表。一名已经离开百度的创业元老说李是那种“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人”。

很长时间以来,他被打上了太多标签:内向、低调、专注、谨慎——在色彩丰富的网络业,李的个性太传统,仿佛是从管理著作中走出来的“沉静型领导”。而李彦宏和百度的故事,则被简单概括为一次专注的胜利:这个学习图书情报专业,在美国第一波网络大潮时就职于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的搜索技术信徒,以极大的坚持迎来了科技产业的一个“范式变迁”(paradigm shift)。

这些评判并不算错,但多少掩藏了李的另外一些侧面。比如,外面看来,李彦宏的人生过渡很平滑,从创业之初就不缺资金,又有Overture和Google这样的同行开拓、试错,于是百度总是步子很顺。长久以来,人们无从知晓,李彦宏的国际化本能,以及在互联网这个讲求随机应变的行业里浸淫了11年,他还会试着以15年为时间框架进行思考。人们更难知悉,上市以来,李彦宏究竟在想什么,他有何改变。

双重角色

试图了解现在的李彦宏,你必须首先认识“李彦宏1.0”(或者说,“李彦宏beta”)。

“李彦宏的一个优点,是他比较沉得住气。决策时比较冷静,平时不太受外界诱惑”,曾率领3721与百度竞争数年的周鸿说。在中国互联网业,周鸿堪称快和强势的代表,但至少在搜索引擎这场竞争中,他自认为输给了李。在他看来,除去运气因素,李的决策看起来更慢也更理性,的确影响了百度的命运。

除了在搜索产品上的竞争,周还与李彦宏有过两次资本层面的擦肩而过。一次是2003年时,3721与百度几乎合并,另一次是两家公司分别与雅虎谈收购事宜。李彦宏会和3721、雅虎交涉,似乎说明就像所有创业者一样,他也曾对百度的独立发展产生过些许疑虑,但结果是,他不止一次地将这种恐惧控制住了。随着3721售予雅虎,百度进入了一个竞争阻力渐弱的阶段。

周所提到的沉稳、平静,是李在绝大多数时刻扮演的角色。1999年李彦宏和徐勇创立百度时,就刻意打造一家具有硅谷气质的企业:招募一流人才、建立平等沟通的气氛、容忍失败(请于Gemag.com.cn查看本刊2006年12月号文章《出百度记》)。比如其技术骨干王梦秋在进入百度之时,对公司的最大感受是大家说话都非常直接坦率,“说一件事情不用从天气谈起”。与此相对应的,多数时候,李彦宏和徐勇都并非强势的干预者,也因此,在行业内,百度通常不是以最快的速度应对市场变化的公司。

如果李彦宏只是如此沉静、务实,百度就很难完成战略上的跃进——除非李设定的方向始终是正确的,当然,永远正确也就意味着少承担风险。而这种“务实”又是李彦宏所反对的。他说自己的风格是:“在大的决策上,我敢于冒进,但在执行层面务实,有很多备选方案。”因此,常为外界忽视的是,李懂得如何在必要时,切换到铁腕的模式。

关于李的“阶段性强势”,最恰当的说明是2002年的“闪电计划”。这个几乎决定了百度命运的大动作,一直很少被外界充分谈论。

2001年9月,李力主百度结束此前将搜索技术提供给各大门户的运作模式,在拥有中国80%市场份额的情况下,终止与门户合作,并推出了自己的网站和竞价排名。李作出这一决定的理由是,在中国互联网的冬天,各家网站只想要“最便宜的技术”,而不是“最好的技术”,这让他感觉不佳。

一个必须强调的细节是,一向谨慎的李彦宏这次变招,也因为他看到了美国的Overture推出的竞价排名——业内人士回忆,百度对此事反应之快,甚至超过身在美国市场的雅虎。“我辞去原来的工作,放弃那么多股票期权,并不是要做一个平庸的公司,可以活下去就行了,”李曾说,“每次我跟投资人讲的时候,都是说你要往前看,看一年以后两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甚至三年五年后是什么样子。”

由此,百度主动成为了Google的直接竞争对手。而且,是一个当时看起来明显落后的对手。2002年3月,李把公司的十余名骨干召集起来,说出了一个可谓激进的想法:9个月内,将百度的日访问页面提升十倍,并在页面反应速率和内容更新频率全面超越Google。为此,他要求这些上班时间并不固定的工程师,每周两次在早9点召开例会。动员会结束后,工程师们直接去购买了床垫,堆在会议室。

之后的九个月里,百度的团队以“快、准、全、新”为目标,每周维持两三项重大改进上线,最终在当年底,确保六成技术指标超越了Google。可以说,这一年中,李从方向制定者变成产品经理,奠定了日后百度的成长曲线,以及在2005年8月的顺利IPO。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最新评论

我要投稿 我要评论
认证码:
验证问题:3+5=?,请输入中文答案:八 正确答案:八
限 50000 字节